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国务院扶贫办等部门近日印发了《健康扶贫工程“三个一批”行动计划》。国家卫生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表示,今年,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要对建档立卡的贫困人口实现全覆盖。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初衷,在于将贫困人口纳入网络化的医疗体系,为他们的医疗需求找到出口,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的民生难题。然而作为一项可以给贫困人口带去光亮和温暖的制度,“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只有完善实施操作系统和配套支持,才能发挥制度的应有效力,更好地惠及那些需要求医问药的弱势群体。
在一个人口众多、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发展中大国,不同的农村具有不同的生存生态。在一些交通较为便利、经济较为发达的村庄,“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落地容易得多;在一些村庄“空心化”、老人“空巢化”、儿童“留守化”的偏远落后地区,“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就会面临着不少的困难与障碍。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的关键,在于让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一方面,在许多“赤脚医生”渐渐老去的当下,乡村医生“后继无人”已经成为一种尴尬的现实;另一方面,乡镇卫生院和村里的卫生室缺药品、缺仪器设备,让贫困人口不得不到大医院多跑腿、多花钱。在签约之后,乡村医生如何保证医疗服务的品质与质量,需要未雨绸缪的制度设计。
作为分级诊疗制度的一种手段,城市的家庭医生能够为签约居民提供上门服务、错时服务、预约服务等更加个性化、差异化的医疗服务。在社会分工日益专业化、精细化的当下,家庭医生能够更好地实现医疗资源供需对接。市民有需求,医生又能得到有效的回报与激励,双方实现了互惠互利。
而在医疗资源相对稀缺的农村,家庭医生制度的推广面临着更多难题。一方面,不少村民存在着价值认同的误区,忽略、漠视疾病预防,农民对签约服务的认知和接受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签约服务让原本就十分忙碌的乡村医生超负荷劳作,乡镇卫生院又“招不来人,留不住人”。
这是一种尴尬的现实,这也是一种纠结的处境。“乡村医生签约服务”要梦想成真,需要增强村民对乡村医生的信任。医患之间信任裂痕的存在,不仅会让“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在推行过程中遭遇阻碍,即使签约之后,一些患者也会绕开乡村医生,自己想办法去医院求医问药。
“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不仅是一纸契约,也对乡村医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少乡村医生在医术上还有所欠缺,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科医生;乡村医生人数较少,服务的村民又很多,当村民有医疗需求的时候,分身乏术的乡村医生难以第一时间满足患者的需要。当乡村医生“找不到”“用不上”,自然会损伤村民对他们的价值认同。
如果乡村医生匆匆地来又急急忙忙地走,缺乏和村民的情感交流,不能像家人那样真正地“想患者所想,急患者所急”,不能缩减医患双方之间的距离感与隔阂感,让患者始终觉得你是“外人”,患者自然不愿意托付信任。
让农村每户都有家庭医生,依然任重而道远。在一个改革和创新的时代里,“乡村医生签约服务”需要打破思维定势、行为惯性和路径依赖。一方面,医学院校要加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更多有资质的全科医生;另一方面,要推动全科医生下沉到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给予他们职业医生的身份认同,为他们提供职业发展通道和养老保险等制度体恤,让乡村医生“进得来、退得出、稳得住”。
此外,还要完善乡村医生准入、流转、退出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给予他们更多的回报和激励。当医疗资源真正下沉,“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才会更有底气、更有希望。
乡村医生不仅是村民的健康“守门人”,也是他们就诊的“引路人”。对于缺乏财富和社会资本的贫困人口来说,“乡村医生签约服务”有助于健全医疗网络体系,更好地为他们的健康保驾护航。只有推动医疗资源下沉,让乡村医生得到村民更多的信任与认同,医患双方才能成为命运共同体,携手并肩对抗疾病这一共同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