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面对家乡“缺医少药,有病难医”的局面,他放弃留任部队医院的机会,从西藏那曲县某部退伍,将一身医术带回资中县金李井镇老家。从此,他抱着“全心全意为乡亲服务”的信念,在村医这条路上走过了42个春秋,为无数患者送去健康……
崇尚医德,救死扶伤。今年6月,他受到内江市委、市政府表彰,被评为第三届内江市道德模范。
他就是村医陶德长。
照顾空巢老人:他坚持看病记账13年
来到金李井镇,在新建路旁的一条小巷、一间不足30平方米的卫生室映入眼帘。室内,陶德长穿着一身白大褂,正在给患者诊疗。
“李大爷,你血压还是偏高了,我再给你开点药……”此时,陶德长刚给幸福村1组村民李子生测量完血压。随后,他起身打开药柜拿出药瓶,铺开6张白纸……一分多钟,便将李子生的降压药备齐了。
“老规矩,记账哈。”随即,陶德长又从抽屉里,取出一本稍显陈旧的笔记本,在密密麻麻的数字里,又添上了一笔。
记账,是2004年起,陶德长与像李子生这样的空巢老人之间的“老规矩”。“只要他们来卫生室,无论是拿点感冒药、打针,还是针灸,我都给他们记账。”陶德长笑呵呵地说,“都是老乡亲,小钱找来找去,麻烦。”
“陶医生根本没主动问过我们要账。”一旁的李子生说道,“他知道我们生活不容易,就这样照顾我们。”
对待患者:随叫随到,尽全力救治
“哪里需要陶医生,他就在那里。”金李井镇村民的话,让时间“倒回”到2007年。“咚咚咚……”一天深夜,熟睡的陶德长被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惊醒。“陶医生!陶医生……我老娘在家一直呕,快去看下吧……”楼下传来一名男子心急如焚的呼喊。
来不及多想,陶德长翻身起床,穿好衣服拿起医疗箱,往楼下跑去。此时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天空“哗啦啦”地下着雨,陶德长顾不上拿伞,一头冲进雨里,随敲门男子而去。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路途,陶德长赶到了离镇上10公里外的马家坡村,走到了患者床前,见她脸色苍白,虚弱地躺在床上。病情紧急,陶德长立即给她打了一剂止呕针,待症状有所缓解后,陶德长又给她量了血压、听了心率。“她是因高血压、糖尿病突发,引发呕吐。”
“这位患者已经70多岁了。”陶德长深知,自己只能做些简单的紧急处理,“病情恶化,很可能引发偏瘫。必须将她送到县城的医院医治。”这一晚,陶德长留在了患者家里,以便观察她的病情。天亮后,患者乘上了开往资中县城的班车,陶德长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家中休息。
“我老娘在资中县人民医院医治后,病情已经稳定……”陶医生,谢谢你那晚的帮忙……“一个星期后,患者儿子特意来到卫生室,向陶德长言谢。得知老人平安后,陶德长悬着的心才落了地。
42年里,像这样的深夜出诊,陶德长不知经历了多少次。无论路有多远多难,陶德长从未心生一句抱怨。“患者随叫随到,我尽全力救治”是作为村医的职责。
村医传承:儿子接过父亲衣钵
“爸,我出诊回来了。”采访间隙,陶德长的儿子陶建春,匆匆回到诊所。自1997年,陶建春从内江医科学校毕业后,便接过父亲衣钵,返乡做起了村医。“那时,我本想去成都好好闯荡一番。”陶建春一边整理着医疗箱,一边说,“没想到,父亲把我‘拦’了下来。”
如今,陶建春追随父亲在村医这条路上干了整整20年。“儿子能回来接我的班,这是我一生最欣慰的事。”陶德长接过儿子的话说道,村医这条路很苦,很多年轻人都不愿做,他以前最担心自己退休后乡亲们又陷入“缺医少药,有病难医”的窘境,好在陶建春回乡当了村医,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我已经66岁了,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干多久,但有儿子在,我再也不担心退休了。”村民们看病有了着落,对于陶德长来说就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