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溶解理论知识的相关知识点,应该有很多朋友都想知道。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以下的相关内容:
一、溶解
溶解是指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物质(固体、液体或气体)以分子或离子状态分散在液体分散媒的过程。其中,被分散的物质称为溶质,分散媒称为溶剂。
二、溶解作用原理
溶解的一般规律为:相似者相溶,指溶质与溶剂极性程度相似的可以相溶。按照极性(介电常数ε)大小,溶剂可分为极性(ε=30~80),半极性(ε=5~30)、非极性(ε=0~5)三种。溶质分为极性物质和非极性物质。
溶质能否在溶剂中溶解,除了考虑两者的极性外,对于极性溶剂来说,溶质和溶剂之间形成氢键的能力对溶解的影响比极性更大。
极性溶剂
常用的极性溶剂有水、甘油、二甲基亚砜等。最常用的溶剂是水,为强极性溶剂,可溶解电解质和极性化合物。极性溶剂的介电常数比较大,能减弱电解质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间的吸引力,产生“离子-偶极子结合”,使离子溶剂化(或水化)而分散进入溶剂中。而水对有机酸、糖类、低级醇类、醛类、低级酮、酰胺等的溶解,是通过这些物质分子的极性基团与水形成氢键缔合,即水合作用,形成水合离子而溶于水中。
非极性溶剂
常用的非极性溶剂有氯仿、苯、液状石蜡、植物油、乙醚等。非极性溶剂的介电常数很低,不能减弱电解质离子的引力,也不能与其它极性分子形成氢键。而非极性溶剂对非极性物质的溶解是由于溶质和溶剂分子间的范德华力作用的结果,溶剂分子内部产生的瞬时偶极克服了非极性溶质分子间内聚力而致溶解,而离子型或极性物质不溶于或仅微溶于非极性溶剂中。
半极性溶剂
一些有一定极性的溶剂,如乙醇、丙二醇、聚乙二醇和丙酮等,能诱导某些非极性分子产生一定程度的极性而溶解,这类溶剂称为半极性溶剂。半极性溶剂可作为中间溶剂,使极性溶剂和非极性溶剂混溶或增加非极性药物在极性溶剂(水)中的溶解度。如:丙酮能增加乙醚在水中的溶解度,乙醇能增大氢化可的松在水中溶解度等。
三、溶解度
溶解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气体在一定压力下),一定量溶剂的饱和溶液中能溶解溶质的量。溶解度一般以一份溶质(1g或1ml)溶于若干ml溶剂中表示。《中国药典》2000年版(二部)对药品的近似溶解度用以下名词表示:
极易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不到1ml溶剂中溶解。
易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1~10ml溶剂中溶解。
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10~30ml溶剂中溶解。
略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30~100ml溶剂中溶解。
微溶:系指1g(ml)溶质能在100~1000ml溶剂中溶解。
极微溶解:系指1g(ml)溶质能在1000~10000ml溶剂中溶解。
几乎不溶或不溶:系指1g(ml)溶质在10000ml溶剂中不能完全溶解。药物的溶解过程,实为溶解扩散过程;一旦扩散达平衡,溶解就无法进行。
四、溶解速度
溶解速度是指在某一溶剂中单位时间内溶解溶质的量。溶解速度的快慢,取决于溶剂与溶质之间的吸引力胜过固体溶质中结合力的程度及溶质的扩散速度。固体药物的溶出(溶解)过程包括两个连续的阶段:先是溶质分子从固体表面释放进入溶液中,再是在扩散或对流的作用下将溶解的分子从固液界面转送到溶液中。有些药物虽然有较大的溶解度,但要达到溶解平衡却需要较长时间,即溶解速度较小,直接影响到药物的吸收与疗效,这就需要设法增加其溶解速度。
以上就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内容,想要了解更多资讯请继续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