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级诊疗制度是五项基本医疗卫生制度重要内容,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模式和就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长远性和系统性制度。
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有分级无分诊”的情况,这些问题要如何解决,国家卫健委近期召开发布会,就如何推动构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进行了详细解读。
分级诊疗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县域内就诊率达94%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监察专员郭燕红介绍,目前,分级诊疗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经过“十三五”时期的建设和发展,基层首诊有效推进,截至2020年底,重点人群的家庭医生签约率从2015年的28.33%增加到2020年的75.46%,全国县域内就诊率已达到94%,比2015年同期增长10个百分点。双向转诊更加有序,特别是患者下转的人次逐年增加,年均增长率达到38.4%。
急慢分治初见成效,日间手术试点病种已达到120种,“五大中心”建设累计超过1.4万个。上下联动不断增强,目前,各种模式医联体超过1.5万个,为提供一体化、同质化的医疗服务提供了有力支撑。
破解“有分级无分诊”问题,要分3步走
虽然我国分级诊疗取得阶段性成效,但长期以来似乎存在着一种有分级无分诊的情况。
郭燕红介绍,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联体建设过程中,我们面临的一些问题有待破解。有的问题是政策层面的,有的问题是长期要提升医疗服务能力的,有的问题是一些支撑体系的问题。
总结起来,首先是分级诊疗服务体系与配套的政策还不是很完善,特别是我们国家优质医疗资源短缺,而且是存在着区域分布不均衡的问题。二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服务能力仍然是短板。这个服务能力需要长期的建设和加强,特别是人才队伍建设。三是信息化的发展还不够平衡、不够充分,对分级诊疗的支撑作用还没有充分地发挥。
针对上述问题,郭燕红表示,将从3个方面继续推动分级诊疗体系建设。
(1)在病人转出比较多的省份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聚焦转出病人转出比较多的省份和病种,由高水平医院进行人才、管理能力的输出,在这些区域当中建设区域医疗中心。在“十四五”期间,要统筹谋划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的建设,促进优质医疗资源的扩容和区域均衡布局。主要目的是减少人民群众跨区域异地就医,推动实现大病不出省。
(2)推进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和县医院的能力建设
照省市共建、网格布局、均衡配置的原则,以省为单位进行统筹规划,特别是要聚焦重点的病种和专科,能够建成一批在省域内发挥引领和带动作用的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同时以县医院综合能力建设为重点,推动实现一般病能够在市和县的层面解决。
(3)大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按照县乡一体化、乡村一体化的原则,积极发展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的紧密型的县域医共体建设,同时推进专科联盟和远程医疗协作网的建设,多措并举的促进医疗资源的有效下沉,来带动基层能力的提升。
同时在综合医改过程中,进一步完善分级诊疗的配套政策,形成有效的激励机制,为构建分级诊疗的格局提供有力保障。
以上内容由医学教育网整理,想要了解更多医疗行业动态可以点击医学教育网医疗招聘频道(https://www.med66.com/weishengdanweizhaopin/)查看~
编辑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