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看病有森严的等级差别。清太医院,自吏目以上皆是医官,医士虽未入官,但学业已成,考试中试,亦可与吏目等一同供事。据清《太医院志》载:“顺治初年即屡令本院将阖署官员缮单呈览,亲为点派,官无崇卑,一体入直。”“一体入直”就是参加太医院的值班,但所看的病人是有差别的,帝妃皇族、皇亲国戚、高官显宦、太监宫女与一般人等是有尊卑等级差别。御医领班,吏目、医士均参加值班,等候随时出诊。太医院衙门是正五品,属礼部。院使正五品,院判正六品,御医正八品,吏目从九品。但御医医术高明,有特殊功绩的,蒙皇帝特旨加御的可达到三品。据《清朝通志》卷二十八《职官六》“太医院院使汉人一人,左右院判汉人各一人,掌医之政令,率其属以供医事。御医十有五人,吏目三十人,医士四十人,医员三十人。以上俱汉人员额。”《太医院志》又谓:“国初,各官品级满汉间有不同,康熙九年改归划一。”当时满人主要管理行政,不负责医疗事务。从上可知太医院看病的主要是汉人御医,经验水平和等级各自不同,分工看的病人也不一样。《红楼梦》中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诊疗过程,就可见一斑。
元春、贾母元春、贾母二人地位较高,她们看病享受最高待遇。第83回,元妃有病,是太医院派御医,两个吏目跟随看的;贾母有病也曾享受过这种待遇。宝玉有病则是贾母请太医院六品御医王太医来给看的,借贾母诰命地位得到太医院看病的特殊待遇。但也有一些相熟的私人医生来贾府诊病。
秦可卿秦氏是贾家第四代贾蓉的妻子,体弱多病,且日甚一日。第10回,描述了贾珍通过世交冯紫英,请到张太医来府看病。张太医似是一位医术高明的开业医生,他看脉后议病,不要病家先述病情。据他的分析“左寸沉数者,乃心气虚而生火;右关沉伏者,乃肝家气滞血亏。右寸细而无力者,乃肺经气分太虚;右关虚而无神者,乃脾土被肝木所克制。心气虚而生火者,应现今经期不调,夜间不寐。肝家血亏气滞者应胁下痛胀,月信过期,心中发热。肺经气分太虚者,头目不时眩晕,寅卯间必然自汗,如坐舟中。脾土被肝木克制者,必定不思饮食,精神倦怠,四肢酸软。”他认为这些征候并非他医所判断的“喜脉”。扶持的婆子们都说张太医讲的如神,全对。其他几位来看病的太医都不能说得如此真切。
张太医又说:“病有些耽误,尚有三分治得,吃药如能睡又添二分拿手。”认为秦氏心性高强,心性太过则忧虑伤脾,肝木忒旺,行经必常长。他开了“益气养荣补脾和肝汤(人参、白术、云苓、熟地、归身、白芍、川芎、黄芪、香附、醋柴胡、怀山药、真阿胶、延胡索、炙甘草)”,对其预后的判断:“今年一冬是不相干的,总是过了春分,就可望痊愈了。”实际上是讲难过春分,后来秦氏果在开春后病逝。
清时有经验的医生都是先看脉后议病,这种方法可以显示医生的本领,已成为一种风气。我认为他看脉议病,并未按《金匮要略》要求议病是其不足之处。实际上,秦可卿年值青春,所患是不足之证,日渐消瘦,月经延期,天亮时盗汗,实是虚劳,是劳瘵,在当时是难治好的。
晴雯晴雯是宝玉的大丫头,太虚幻境《金陵十二钗又副册》中所载三位女性之一。说她“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实际生活中也是俊俏伶俐、争强好胜的人物。第51回,描述了晴雯夜晚外出,着凉外感的治疗情况。第一位请来的是庸医,看病时晴雯卧床,放下大红绣缦,伸出一只手臂,嬷嬷拿一块绢子,掩上腕部,才让大夫摸脉。大夫认为是“外感内滞”“小伤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医'学教育网|整理宝玉看方后,认为紫苏、桔梗、防风、荆芥可以,枳实、麻黄用得不当,于是给了大夫一两马钱,打发走了。又请王太医来看,“先诊了病,后说病证,也与前头不同。方子上果然没有枳实、麻黄等药,倒有陈皮、当归、白芍等药,那分量较先也减了些。”凤姐一开始就警告,“两剂药好了便罢,若不好时,还是出去的为是。如今的时气不好,沾染了别人事小,姑娘们的身子要紧。”
结果在宝玉的保护下,又请王太医再诊,又嗅了西洋鼻烟,贴了西洋“依佛那”膏药,才逐渐好起来。
看来,当时大户人家妇女看脉,总是要用手帕盖在腕部;有水平的大夫总是先看脉,后议病;对于伤寒、温病,特别是时气瘟疫要采取预防传染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