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药原则(记忆重点)
A.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应先考虑的三个方面:(常识了解)
①是否需要用药,即药物临床应用的适应证;
②选用何种药物其危险/效益比最小;
③首选药物还是非药物治疗。
B.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的原则有:(记忆重点)
①如在抗心律失常治疗中应用某一药物尚有疗效,则应尽量避免联合用药;(▲抗抑郁药、抗癫痫药、抗心律失常药、需尽量单一用药)
②避免同时应用同一类药物;
③避免同时应用作用或副作用相似的药物;
④联合用药时应减少各药的剂量。
C.各种心律失常的选药原则:(记住总结处即可)
(1)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首选β受体阻断剂,其次可选用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2)房性心动过速(房速)
①治疗基础疾病,去除诱因;
②可选用毛花苷丙、β受体阻断剂、胺碘酮、普罗帕酮、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静脉注射;
③对反复发作的房速,可选用不良反应少的β受体阻断剂、维拉帕米或地尔硫卓。
④对特发性房速,应首选射频消融治疗,无效者可口服胺碘酮。
(3)室上性-心动过速药物治疗可选用:
①维拉帕米静脉注射。
②普罗帕酮缓慢静脉注射。如室上性心动过速终止则立即停止给药。
③腺苷或三磷酸腺苷快速静脉注射,往往在10-40s内能终止心动过速。
(4)房颤和房扑的治疗有三种方法可供选择:
①降低心室反应常用房室结阻滞药如洋地黄、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或β受体阻断剂;
②恢复和维持正常心律可用奎尼丁、氟卡尼或胺腆酮;
③如果患者确实无症状可不必治疗。对大多数房颤患者,不管其有无临床症状,应用抗凝治疗可防止心脏猝死的发生。
(▲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首选β受体阻断剂、维拉帕米、地尔硫卓;房性心动过速、房扑和房颤也可选用上述三药)
(二)治疗监护点(记忆重点,归纳法记忆)
1.注意抗心律失常药所引起的心律失常
▲抗心律失常治疗的公认危险是引起心律失常,多发生在用药初始的24~48h,72h后渐为减少。发生心律失常时应及时停药,测定血浆电解质浓度,包括血钾和血镁,并按具体心律失常处理。
2.重视其他非心脏性的不良反应(总结处)
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均有心脏性的和非心脏性的不良反应,在应用此类药物时须根据患者的情况权衡利弊。
(1)胺碘酮很少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但胺碘酮导致的器官毒性作用是最明显的。服用200mg/d的胺碘酮相当于每天摄入75mg有机碘,大剂量的碘负荷和胺碘酮本身对甲状腺功能都有影响。(胺碘酮较少引起心律失常,但影响甲状腺功能的作用明显)
(2)肺损害是胺碘酮最重要的不良反应,胺碘酮肺毒性的表现从轻度亚急性表现到快速进展为致命性的呼吸窘迫综合征不等。胺碘酮的肺脏毒性作用并不一定是长时间大剂量应用后才出现的。有病例报道应用胺碘酮超过48 h就有致死性肺纤维化发生。也有些病例在应用低剂量胺碘酮后很短时间内即发现肺毒性。因此,严重肺病患者不宜使用本药,因为这些患者对这一致命的不良反应难以察觉。(胺碘酮有肺损害作用,与用药时间和剂量未必相关)
(3)由于胺碘酮是高度亲脂性的,沉积在肝脏、脂肪组织和细胞膜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胺碘酮对多数器官的毒性作用与此有关。长期应用胺碘酮后可能会产生皮肤对光线过敏,有些患者皮肤变成蓝灰色,停药后经较长时间(1-2年)才渐退。
(4)在应用胺碘酮负荷剂量时,可能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如震颤、共济失调、疲倦、失眠、恶梦等。长期治疗后,1%的患者可能出现外周神经病变,感知和运动功能障碍。角膜碘沉积(在角膜中、基底层下有黄棕色色素沉着,偶可影响视力,但无永久性损害,停药后可渐消失。)与胺碘酮治疗的时间和剂量有关,几乎所有长时间应用胺碘酮者都有角膜沉积。
(▲总结抗心律失常药的不良反应:①抗心律失常药可导致心脏性和非心脏性不良反应,心脏性不良反应常是心律失常;②胺碘酮较少引起心律失常,但影响甲状腺功能、有肺损害(肺纤维化、与剂量和给药事件未必相关)作用;高度亲脂性,可在多器官沉积,导致角膜碘沉积、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病变,皮肤对光线过敏,皮肤变成蓝灰色。)
3.血药浓度的监测
(▲记住抗心律失常药需要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即可)
抗心律失常药的某些不良反应与过高的血药浓度有关。测定血药浓度和调整剂量以维持血药浓度在指定的治疗范围内,可减少些不良反应。
4.注意抗心律失常药的药物相互作用(记住相互作用的典型例子)
抗心律失常药及药物的相互作用分为药效学及药动学两方面,所以可能相加而增强药物效用,也可能是相互抵消,甚至相反的结果发生促心律失常。
表6-6仅介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相互作用。
(1)与地高辛合用可提高地高辛浓度、需减少地高辛剂量者:奎尼丁、普罗帕酮
(2)奎尼丁+胺碘酮(或普罗帕酮):心动过速
(3)奎尼丁+地尔硫卓:心动过缓
(4)普罗帕酮+β受体阻断剂:心动过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