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灿中国药科大学:
张灿,女,生于1965年5月,博士,药物化学副教授。
研究领域:心脑血管创新药物的研制,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的设计与研制
1982.9-1986.7南京大学化学系高分子合成材料专业学生
1986.7-迄今中国药科大学药学院新药研究中心,历任助教,讲师和副教授
1996.9-2000.7中国药科大学药物化学专业在职硕士
2001.1-2003.12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高分子化学和物理专业在职博士
2002.3-2002.6日本富山医药科大学高级访问学者
主要教学和科研工作经历
教学方面
承担药剂专业本科生课程《药用高分子材料学》、药物化学专业硕士生课程《药物化学选论》的教学工作。在教学工作中恪尽职守,结合自已的科学研究实践,不断汲取其它学科的理论与知识,丰富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效果优良。
指导药物化学硕士研究生14名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其中3名已毕业),联合指导药剂学硕士研究生4名,协助指导药剂学博士研究生1名,开展跨学科领域的研究工作。
科研方面
自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心脑血管创新药物的研究和新型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作为课题负责人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十五规划重大项目863课题、国际科技部重大国际交流项目、江苏省经贸委课题、江苏省高新技术、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科技攻关“三药”基金、江苏省应用基础基金共七项,获得企业资助基金两项,校抗非典基金一项。作为主要完成者参加了国家“1035”项目、国家“973”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国家新药基金项目等四项研究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在彭司勋院士领导下,作为主要完成者之一,承担了我国具有知识产权的一类抗心律失常新药CPU-86017的研究,本人在该项目中的主要的贡献是,研制了合成该新药的工艺路线,承担了此药的全部合成工作和向山东新华制药厂的技术转移工作,投入了规模试制。该类化合物及其制备方法申请了中国、美国、澳大利亚、印度四国专利,现在均已得到授权。CPU-86017目前已完成临床前工作,全部新药研究资料已申报到国家新药审评中心,有望成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抗心律失常新药。对CPU-86017的研究与开发付出了长达近十年的心血。
在CPU-86017研究工作的基础上,本人根据该类化合物的特点,开展了手性药物的研究,对此类化合物进行了手性分离,成功地获得了CPU-86017的四个异构体,药效研究取得了可喜的进展。新的手性化合物与CPU-86017相比,生物活性良好,减低了静脉给药后由于α受体阻断作用使血压降低的副作用,提高了溶解度,有利于提高口服的生物利用度。该类手性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已获得中国专利证书。
结合国内医药治疗需要,进行了一系列国外心血管等疾病治疗上市新药的研发工作,合成了肌肉松弛药顺曲库铵、抗急性肺损伤药福多斯坦、非弹性蛋白酶抑制剂(抗非典药)西维来司钠和抗肿瘤药物培美曲塞等。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
药用高分子材料是发展药物制剂及新型给药系统的重要基础,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尚未受到引起足够的注意。可降解性两亲性高分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国际学术界普遍采用聚乳酸及聚乙二醇等合成高分子,根据国际药用聚合物及聚合物载体发展的趋势,本人开展了全新的两亲性药用高分子材料的研究,着重对可生物降解和生物相容的环境友好型天然聚合物壳聚糖进行改性,获取具有独特药物传输功能的载体材料,制备合成未见文献报道的新衍生物,同时与药剂学研究结合,研究该类新衍生物作为药物载体对难溶性药物进行增溶性质,研制可注射及或供口服的胶束新剂型,构建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和口服给药的平台。壳聚糖改性作为药用载体方面的研究已获得国家863、国家科技部重大国际交流课题、江苏省三药基金、江苏省高新技术课题、江苏省经贸委课题和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的资助,已申请了专利三项(其中一项已公开)。在国际刊物上发表了系列论文,受到国内外同行的注意,发表的研究论文多次被国外学者来信索求,并被聘为Eur.J.Polymer(欧洲聚合物杂志)和JBIOMATSCI-POLYME(生物材料科学杂志,聚合物分册)的审稿人。逐渐形成了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