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基础医学理论 > 病理学 > 正文

DIC病因和机制

2015-01-20 13:26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DIC病因和发病机制: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血液的凝固性增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全身微循环内形成大量由纤维素及血小板构成的微血栓,广泛分布于多种器官组织的毛细血管和小血管内,称为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1.广泛性微循环血管内皮损伤 在败血症、菌血症、毒血症、病毒血症、抗原抗体复合物损害(如全身性红斑性狼疮)、代谢性酸中毒时,血管内皮损伤,血管壁胶原纤维暴露,激活内源性凝血系统,加之血小板粘集,发生微循环内凝血。

2.严重的组织破坏 严重创伤、烧伤、恶性肿瘤、胎盘早期剥离、死胎滞留等,均有组织及细胞崩解产物进入血液,羊水栓塞时的羊水也具有组织因子类物质,人血后启动外源性凝血系统。

3.血小板大量粘集或红细胞大量破坏 内毒素、细菌、病毒、立克次体、抗原抗体复合物除激活凝血系统外,还可破坏血小板的膜,促使血小板大量粘集;溶血和疟疾时大量红细胞破坏,可使红细胞的组织因子样物质释人血液。

4.促凝物质进人血流 毒蛇咬伤和急性出血性胰腺炎时,蛇毒及胰蛋白酶能产生肽类物质,激活凝血酶原,引发凝血。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