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儿科常用的几种外治法:
「熏洗法」
这是利用中药的药液及蒸气熏洗人体外表的一种治法。如麻疹发疹初期,为了达到透疹的目的,用生麻黄、浮萍、芫荽子、西河柳煎水后,加黄酒擦洗头部和四肢,并将药液放在室内煮沸蒸发,使空气湿润,体表亦能接触药气,有利透疹。患肾病综合征的小儿,浮肿较甚,可用河白草煎汤熏洗躯体,有发汗消肿的作用。患荨麻疹时,常用香樟木、葎草、苍耳草等煎汤熏洗,有止痒退疹的功效。
「涂敷法」
这是用新鲜的中药捣烂,或用药物研末加入水或醋调匀后,涂敷于体表的一种外治法,如选用鲜马齿苋、鲜乌蔹梅、鲜芙蓉叶、鲜丝瓜叶等,捣烂外敷腮部,治疗痄腮(流行性腮腺炎),有加速腮肿消退的作用。再如用白芥子粉,加等量面粉,用温水调成糊状,用纱布包好后,在清晨敷于背部脊柱两侧,用以治疗肺炎恢复期湿啰音吸收不好者。小儿时期盗汗为常见病证,内治效果不显,可用五倍子研粉后,用醋调成糊状,临睡时敷于脐部,外用纱布盖住固定,有固摄止汗的效果。
「敷贴法」
这是用药物制成软膏、药饼,或将某些芳香走窜的药物撒于普通膏药上,敷贴于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如用丁香、肉桂、麝香等药粉,撒于普通膏药上坝G于脐部,用以治疗婴儿慢性腹泻,起温中止泻,调整胃肠功能的作用。再如夏季三伏天哮喘穴位敷贴法,每一伏敷贴1~2次,共3~6次,连用3年,临床疗效显著,有减轻和预防哮喘发作的作用,常用的处方为《张氏医通》白芥子涂法中所载,用延胡索、白芥子、甘遂、细辛,研粉用生姜汁调制成6只药饼,饼中放少许麝香(或丁香),敷于肺俞、膏盲、百劳穴上,也可用电离于导入法,缩短敷贴时间,加强透入的力度。
「罨包法」
这是用药物置于局部肌肤,并加以包扎的一种外治法。如饮食不节,食积于内,或积滞证时,出现腹胀腹满,暧腐酸臭,时有呕恶,舌苔厚腻,可用皮硝包扎于脐部,即可使内积之食滞消去,此法在民间运用已久。再如慢性泄泻,用大蒜适量,捣烂后包扎于脚底心和脐部,有温经止泻的作用。易高热惊厥的婴幼儿,可用山桅末、桃仁泥、面粉、鸡蛋清调匀,罨包于足心,有减少减轻发生的作用。
「热熨法」
这是将药物炒热后,用布包裹,以熨肌表的一种外治法。如治疗寒性腹痛,阵阵发作,得温较舒,遇冷加重者,可用食盐炒热后,用布包后熨腹部,可有温中止痛的功效。再如尿闭时,可用生葱、食盐一起炒热,用布包后熨少腹部,有通利小便的功效。也有用生锈铁屑,与川乌、草乌、羌活、独活、桂枝等中药细末拌和,加人适量食醋,干湿适当,装入布袋,发热后熨于患处,治疗风湿痹证。也可用当归研成粗末,炒热后用布包,或布包后蒸热,熨脐腹部,用以治疗腹痛、疝气、肠痉挛等。
「漱回法」
用药液漱口,治疗口腔、咽喉疾病的一种疗法。小儿口腔粘膜柔嫩,易于破损引起口腔炎症,或因心脾胃积热上熏,导致发生鹅口疮、口疮、口穈等,在运用内治服药时,常须配合外治法,在涂吹口药之前,漱口消毒是常用的一种方法,如用银花、甘草煎汤,或野菊花、一枝黄花煎汤漱口治疗口疮、口糜;用野蔷该花露漱洗口腔,治疗鹅口疮。选用银花、菊花、竹叶、鱼腥草、一枝黄花、生甘草等煎水漱口,对健康小儿,也有预防口腔疾病发生的作用。如一枝黄花液,目前已成为中医口腔护理常规消毒液之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吹日法」
主要用来治疗口腔粘膜和咽部疾病。口腔粘膜疾病有鹅口疮、疱疹性日炎和急性球菌性口炎等,后两种口腔炎中医称口疮和口糜。治疗口腔炎,除辨证服用中药汤剂外,还需配合吹口药外治,以加速疮面痊愈。目前临床上用治口疮的吹口药,有锡类散、珠黄散、冰硼散、青黛散等。这些吹口药中,因多数含有冰片、薄荷之类芳香的中药,涂在创面上,清凉舒适,能减轻局部疼痛。目疮病情较轻,仅有少许溃疡,只需选用冰硼散或珠黄散;若溃烂较重,或连一片,并有全身症状,可用青黛散、锡类散,溃烂好转,再改用珠黄散。若咽喉肿痛,可用冰硼散、喉症散。
「吹鼻和滴耳法」
吹鼻法是用药末吹人鼻孔,刺激鼻腔达到喷嚏目的之治法。如运用直达散吹鼻取嚏,以治鼻塞不通,昏厥不醒等。吹鼻法还应用于治疗鼻部疾患,如用苍耳子、辛夷花研细末,每次少许吹鼻内,以治鼻窦炎等。滴耳法是用药液滴入耳内以治耳部疾患的一种外治法,如用鲜虎耳草或鲜地锦草,捣烂取计滴耳,或大蒜头适量,去皮捣烂加冷开水少许,绞取液汁滴耳,以治中耳炎等。
「蒸汽及雾化吸人法」
这是用蒸汽吸入器或超声雾化器,使水蒸汽或中药药液的气雾由病儿口鼻吸入的一种疗法。蒸汽吸入法为用水汽吸入,主要起湿润咽喉粘膜的作用,可使痰粘变稀而易咯出,也可使喉部水肿减轻,常用于麻疹和喉炎。超声雾化时,用水或加用一些芳香中药煎液,如藿香、佩兰、薄荷、荆芥等,常用于感冒,若要用此法治肺炎、哮喘、支气管炎测将辨证后所用内服药物中的一些主药,煎液过滤后,供雾化吸入用。超声雾化器产生的雾滴直径仅3~6μm,约80%~90%可达各级支气管和肺泡,效果较好。
「拔罐疗法」
以竹罐为工具拔罐,治疗小儿疾病较为安全。此法是利用燃料热力,排去其中空气,产生负压,使之吸着于皮肤,造成被拔部位皮肤郁血,以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方法。小儿所用竹罐口径一般为4~5厘米,每次5分钟左右。此法能促进气血流畅,营卫运行,有祛风、散寒、止痛等作用,适用于肺炎、腹痛、哮喘、遗尿、风湿病等。婴儿皮肤娇嫩,不适用此法。抽搐、皮肤过敏、水肿、皮肤感染、有出血倾向者,均属禁忌。取罐时以食指按压罐边皮肤,将竹罐向另一侧倾斜,使空气进入罐内,罐即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