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免费资料
免费领取
网校内部资料包
考试辅导
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如下,请各位考生仔细查看。
DIC在病理上有以下3期变化:
1、高凝期
在促凝物质作用下,凝血因子被激活,血中凝血酶量增加,血液呈高凝状态,循环血液中易有血栓形成。最早的征兆是护士抽血取化验标本时,发现血液不易抽出、血液易凝固,严重病人皮肤上出现瘀点或紫斑。实验室检查见凝血时间缩短,血小板黏附性增高。
2.消耗性低凝期
由于广泛的血管内凝血,消耗大量的凝血因子和血小板,且多易继发纤溶,常使血液转入低凝状态。病人多以出血表现为主,全身各个部位均可发生,但以皮肤、胃肠道、口鼻黏膜、创口及注射部位多见。此期应进一步做实验室检查,主要是出、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延长,血小板和纤维蛋白原等凝血因子减少。
3.继发性纤溶期
由于大量纤溶酶原转变成纤溶酶,同时因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的形成,它们均有很强的纤溶和抗纤凝作用。所以此期血液凝固性更低,出血倾向更为明显,常表现为严重出血和渗血、休克,甚至MODF等。实验室检查见血小板计数、纤维蛋白原和其他凝血因子量降低,纤溶原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FDP增多和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阳性。急性DIC时,以上分期常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