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中,炎夏逐渐离我们而去,迈进了立秋时节,在我们感受到秋高气爽的同时,需要防止“秋燥”对人体的危害。
中医认为,“燥”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分为温燥和凉燥两种。温燥一般出现在初秋天气尚热时,到了深秋天气转凉,则多为凉燥。温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干咳无痰、咽喉干痛、鼻干唇燥、心烦口渴、舌苔薄黄、小便短赤;凉燥初起时多见于身热头痛、恶寒无汗、流涕、唇燥咽干、舌苔薄白而干,口渴不甚。中医认为“燥则润之”,预防和治疗秋燥多用“润”法,保护人体津液不丧失。下面介绍预防秋燥的几个小方法。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天养阴首先要多喝水。民间也有对付秋燥的饮食良方——“朝朝盐水,晚晚蜜汤”,即白天喝点淡盐水,晚上喝点蜂蜜水。既可补充人体水分,还可以防止因为秋燥而引起的便秘。
很多食物具有滋阴润燥的作用,如葡萄、石榴、甘蔗、荸荠、莲藕、菱角、梨子、银耳、柿子、罗汉果、百合、萝卜等,尤以梨润燥最佳。中成药雪梨膏能润肺止咳,甘蔗汁能生津止咳,罗汉果、百合、银耳煮水代茶饮都具有生津、润肺、止咳的功效,石榴榨汁可以生津止渴、杀虫止痢,都是美味又健康的润燥好方法,适用于秋季容易口咽干燥的人群。
但是要注意不能过食生冷瓜果,民间谚语“秋瓜坏肚”就是指立秋以后生食大量瓜类水果易引发胃肠道疾患,尤其是平素脾胃虚弱的人。
俗话说“秋季进补,冬令打虎”,因此不少人喜欢在秋季进补。但是中医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实者泻之”,体质壮实者不宜再用补药。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也不可能随意进补。需要注意的是,初秋不应过分地进补,切忌大鱼大肉;深秋后气温下降,人的精气开始封藏,适当进食滋补食品较易被机体消化、吸收和藏纳。
秋季食补应以滋阴润燥为主,如鸭肉、甲鱼、燕窝、银耳、蜂蜜、莲藕等。体弱多病者及老年人补充营养可适当多吃些瘦肉、鱼虾、禽蛋、大枣、鸡肉、鸽肉、当归等稍微偏温性的食品,但应尽量不吃狗肉、鹿茸等大温大热之品。此外,秋天应尽量少食辣椒、葱、姜、蒜、胡椒、烈性白酒等燥热之品以及油炸食物,以免加重秋燥。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说:“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这段话告诉我们,秋天要早睡以顺应阴精的收藏,早起以顺应阳气的舒长。秋季运动应选择较为舒缓的运动,比如散步、太极拳、跳舞、慢跑、登山等运动。运动锻炼时应避免大汗淋漓,耗伤津液。
中国这个拥有几千年文化内涵和养生传统的国度,养生早已作为一种公认的健康生活标志,不仅是中老年人会关注,年轻人受工作压力、日常作息和不良习惯等影响,也越来越重视养生,说已成为席卷社会的时尚风潮也不为过。
同西医的保健方法一样,只有将饮食、运动综合起来并且做到,才能够使我们的身体越来越健康,也会增加我们自身的免疫力。因此朋友们,不妨赶紧学习起来,记得一定要坚持下去,千万不可半途而废,点击下图系统学习中医养生保健师课程吧!
以上是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的“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立秋之后如何防秋燥?这四点要牢记”全部内容,想了解更多中医养生保健师考试知识及内容,请点击医学教育网。医学教育网成立至今已有17年,专注医学考试培训教育,已经为数百万学员提供了从业和晋升等专业帮助,赢得了广大医学从业人员的认可和信赖,未来我们依然会为每一位在医学路上不断前进的你,提供便利的学习资源及优质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