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8日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财政部、中国残联联合发布了《关于新增部分医疗康复项目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6〕23号)。在2010年9项医疗康复项目被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范围的基础上,此次再次新增了20项康复项目(后附:康复项目名单)。2016年4月20日,国家卫计委再出重拳,在印发的《2016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方案》中(下简称重点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预约诊疗、日间手术、医疗质量、信息推送、结算服务、药事服务、急诊急救、优质护理、中医医疗、人文关怀10项工作。
笔者看来在国家经济形式的大环境下,未来一段时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或发生如下变化:
一、三级医院全面实施预约诊疗,常见病人群和康复人群将大幅度流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
在2016年改善医疗服务行动重点工作方案中我们看到:“三级医院将全面实施预约诊疗服务,提供多种预约诊疗方式,通过网络、电话、窗口、诊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等多种方式、多种途径,为患者提供便捷的预约诊疗服务。”
事实上,除了通过医保报销、分级诊疗等制度来引导患者和医生改变直接在三级医院就诊和治疗病人的习惯,改变患者的挂号方式更是一项直接而有力的措施。简单来说,就是患者如果通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能更方便的获得三级医院的挂号,那么即使刚开始患者并不认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也愿意第一次看诊到社区试一试的。
一是,比起其他方式,通过首诊到社区这个程序拿到三级医院的挂号,似乎简单得多;
二是,如果是小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好自己的可能性也是很大的,而且相对于大医院人挤人的状况,社区医疗机构在治疗花费、就医环境、医生态度方面都相较于三级医院性价比更高,更重要的是首诊在社区医保的报销比例比三级医院高很多;
三是,如果真是大问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跟三级医院有直接转诊的绿色通道,不用自己辛苦去寻找号源,而且还能通过前期诊疗的过程,更精准地得到疾病相关领域专家的治疗;四是,康复类病人的治疗周期较长,休养和护理阶段花费较大,如果一直在三级医院修养,治疗成本非常高昂,而在家里修养,病情又得不到及时反馈。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康复病人最好的养护场所,首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有专业的医护人员,可以实时跟进病情;其次是相对于三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性价比高出很多;最重要的是随着老龄化的加剧,老年病的增多,更多老年患者需要得到专业性的护理,但目前养老机构和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对接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所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便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途径。
二、医康养模式或将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模块。
在16年重点工作方案中指出:“以医联体为切入点,衔接分级诊疗制度。在医联体内部形成三级医院与二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协作机制,建立术后患者随访制度,指导下级医疗机构做好患者术后康复,并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通日间手术绿色通道,逐步形成‘手术在医院,康复在社区’的‘急慢分治、上下联动’分级诊疗模式。我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制定专项工作方案。”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主要工作模块有基础医疗和公共卫生,但按照政策规划,三级-二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工作职责划分得越来越清晰;同时,康复养老的市场需求也随着人口结构的变化而增加;而社区卫生机构不仅具备养老工作所需的各项硬件措施和医护资源,而且国家社保的报销政策也为之“保驾护航”。
这是一个连锁反应,医康养模式不仅能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带来稳定的收益,更能很大程度地增加居民对基层医疗机构的信任,长期的医护关系有益于患者对医生产生更和谐的感情和更深入的依赖,同时更有益于社区卫生服务理念的传播和其他工作的开展,所以,这是一个多赢的局面。相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随着医疗卫生改革的深入开展,医康养模式会成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色模块。
三、逐步培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特色的医康养模式
但是如果只是生搬硬套养老机构的模式,并不能发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特点。在16年的重点工作方案中明确提到:“护士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为群众提供医学照顾、病情观察、健康指导、慢病管理、康复促进、心理护理等服务。”同时也提到“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中医医疗机构要积极推进中医诊疗模式创新,探索建立符合中医学术特点、有利于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方便群众看病就医的中医综合治疗、多专业联合诊疗等模式。”
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优势除了有政策的优待,最重要的还是有专业的医护和具有传承中医,发展中医特色的康复养老模式的土壤。其权威性和良好的学术科研氛围,非普通养老机构所能比拟。同时,中医治疗的周期有其特殊性,符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定位。
事实上,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能既符合市场需求,又要保持医疗机构的公益性,这是基层社区卫生机构处于相对劣势,国家医疗改革一直探索的核心问题,医康养模式能回答这些问题中的一部分,但这个模式究竟能不能真正撕开现有的基层卫生医疗固定模式的口子,能不能充分发挥创新精神并与现行模式取长补短,充分发挥市场效益,补充医疗经费的不足,发挥基层医疗卫生工作人员的积极性,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