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体系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生队伍,然而日前召开的中国全科医学大会披露,我国全科医生缺口达25万。全科医生培养中存在哪些短板?如何提高培养质量?如何让全科医生安心留在基层工作?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
全科医学教育不兴旺
“全科医学理念应渗透进本科教育。”北京大学常务副校长、北京大学医学部常务副主任柯杨说,该校本科生入学第一学年就安排社会实践,在第五学年设立全科医学概论、实习及基层卫生实践。
据介绍,2012年,教育部、原卫生部公布北大医学部等全国首批全科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点;此前,复旦大学、首都医科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已获准自主建立全科医学硕士点。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复兴医院月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了内地唯一的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此外,首都医科大学是我国第一家全科医学博士点,复旦大学于2013年获准建立全科医学博士点。
但我国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医学院校仍只是少部分,设立全科医学系的更少。国家卫生计生委科学教育司司长秦怀金介绍,在全国168所临床医学院校中,仅有约10所设立了独立的全科医学系或学院。
培训基地师资缺乏
上海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施榕教授曾对上海市11家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员和负责人进行调研访谈。结果显示,临床带教师资培训力度不足,虽带教年限长,但多数带教师资并不了解全科医学特点和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部分临床基地没有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对规范化培训缺乏有效管理。
“关键问题在于高素质的全科医学专业师资极为短缺,培训基地的全科医学教育资源很有限。”首都医科大学前全科医学系主任、国家卫生计生委全科医学培训中心副主任崔树起说,当务之急,是培养足够数量的专职全科医学教师和医师,拓展培训基地的教育资源,并开展经常性的考核监管工作。
门诊能力培训是关键
“我国全科医生岗位职责不明确,培养目标不清晰,出口标准不具体,影响了培训质量。”崔树起指出,现行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内容是按照专科思路制定的,无法满足全科医生培养的需要。比如,全科医生以门诊服务为主,必须加强对门诊能力的培训,但培训中没有安排住院医师进行长期的、连续的、直到完全能够独立胜任门诊服务的训练流程。“目前教学大纲要求,6个月的基层实践培训时长本来就不够,有些地方在实施过程中还打了折扣,应该对学员必须在门诊接诊多少患者进行规定。”
崔树起介绍,以色列全科医学培训的第一阶段,全科医生要在导师指导下完成9个月的全科医学实习,第二阶段要在没有导师指导下完成12个月的独立临床实践,至少需应诊1400名患者。在法国医学院校中,全科住院医师实习前期要在全科执业医师指导下执行医嘱,在实习期主动实践阶段要独立完成门诊服务任务。崔树起建议,以社区首诊医生、全科主治医师的职责和服务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制定相应的毕业考核。
据了解,浙江大学邵逸夫医院明确规定,每名住院医师在3年全科医学中心的实践中必须至少接诊1650名病人,其中第一年至少要接诊150名病人,3年培训期间门诊时间至少达到40周,以提高其诊疗水平。
政策给力才能留住人才
全科医生培养还面临着招不来、留不住、培训后不注册等问题。秦怀金介绍,上海市自2010年起,每年拟招收全科方向学员500人,但是平均每年仅能招到300多人,与其他专业报名火爆的情况形成鲜明反差。基层岗位人才流失严重,相当一部分被大医院“虹吸”或者不从事临床工作。据悉,某省近年来约有1.1万人参加了转岗培训、岗位培训等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培训,但仅有1000人左右转岗注册全科医生。
“轮转培训完,能力较好的学生都跑了,怎样留住人才是个大问题。”华西医科大学负责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苏老师说。
北京协和医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曾益新呼吁,建立符合基层全科医生行业特点的薪酬体系,增加偏远补贴系数;以社区家庭健康指标建立考评晋升体系,明确职业发展路径,导师制、定期免费培训、网络继续教育要成为常态。
崔树起说,住院医师培训属于职业教育,需要给予相应的薪酬待遇,应借鉴发达国家做法,尽快解决学员在培训期间获取医生执照和临床注册的难题。
据了解,全科医生的培养保障措施正在逐步落实。秦怀金介绍,自2010年以来,中央财政累计对中西部地区投入超过6亿元,开展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共招收7.6万人;累计投入3.2亿元专项补助支持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共录取2.1万人。2013年启动实施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试点,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2014年,中央财政支持的全科医师规范化培养正式启动,补助标准为每人每年3万元,今年计划招收1万名全科专业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