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手机网
手机网栏目

手机网二维码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卫生网校 > 农村和城市社区适宜卫生技术 > 正文

常见疾病的热敏灸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2016-05-24 16:33 医学教育网
|

常见疾病的热敏灸疗法-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

(一)感冒

感冒常由外感风寒,客于肺卫,以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头痛、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脉浮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普通感冒病。

【治则治法】疏风解表散寒。行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接力温和灸及循经往返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上印堂、太阳、风池、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对于鼻塞、流涕,打喷嚏,前额紧痛的风寒感冒,进行上印堂单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或紧压重感扩散至整个前额,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太阳穴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扩散至两侧颞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2.对于头项强痛的风寒感冒,进行大椎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继而对风池进行双点温和灸,可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整个 头项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3.对于恶风、恶寒发热、全身乏力的风寒感冒,分别按序对风府、大椎、至阳、腰阳关行循经往返和接力灸,可觉热感沿头项背腰部督脉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2次,灸至症状消失,一般1-2天即可。

【特别提示】热敏灸治疗风寒感冒越早越好。在感冒流行季节可灸足三里、大椎等穴位,有预防感冒的作用。对于体虚易感冒者,可在夏季进行预防性治疗。

(二)面瘫病

面瘫常由风寒外袭,入中面部经络,以一侧面部肌肉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歪向健侧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初起时有耳后疼痛。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周围性面瘫。

【治则治法】疏风通络,行气活血。行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翳风、阳白、下关、颊车、大椎、神阙、足三里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对于面瘫急性期:

1.翳风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且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患侧下关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患侧颊车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患侧阳白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大椎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或向四周扩散或沿督脉上下传导或沿上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对于面瘫恢复期:

1.阳白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扩散至整个额部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下关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颊车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深部并扩散至患侧面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神阙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深透至腹腔或沿两侧扩散至腰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5.足三里双点温和灸,部分感传可直接到达腹部,对于感传不能上至腹部者,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近心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腹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足三里和腹部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灸2-3个疗程。

【特别提示】热敏灸治疗面瘫(急性期)越早越好。对恢复期与后遗症期面瘫亦有一定疗效。治疗期间应避风寒,忌冷饮。

(三)项痹病

项痹常因督脉劳损、气血不足、感受外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项部疼痛麻木,连及头、肩、上肢,颈部活动受限,并可伴有眩晕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颈椎病。

【治则治法】活血通经。行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双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神庭、风府、大椎、颈夹脊、肺俞、肩井、至阳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首先沿督脉风府至至阳穴循经往返灸10-15分钟,以温热局部气血,加强敏化,然后按以下分型治疗。

1.颈型颈椎病:

(1)颈夹脊压痛点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并向四周扩散或自觉项背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大椎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沿督脉传至项、背部或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肩井压痛点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上肢传导或自觉肩部有紧、压、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灸2个疗程。

2.神经根型颈椎病:在按照上述颈型颈椎病治疗的基础上,继续对肺俞进行患侧单点温和灸或接力温和灸,自觉热感向项背部及上肢扩散传导至腕部,如感传不能至腕部,可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放置感传所达部位的端点,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腕部,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灸2个疗程。

3.椎动脉型颈椎病:神庭、大椎行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穴位深部或发生扩热或沿督脉传热,灸至热敏灸感消失。每天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灸2个疗程。

【特别提示】热敏灸的适应症为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

(四)腰痛病

腰痛病常因急性损伤、督脉劳损、感受寒邪等导致经脉痹阻,以腰部疼痛,一侧或双下肢麻木、疼痛等为主要表现。本病按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

【治则治法】补益肝肾,温通经脉。行循经往返灸、单点温和灸及接力温和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腰俞、至阳、关元俞、腰部压痛点、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自督脉至阳至腰俞穴进行循经往返灸,可觉热感沿背腰骶部督脉传导医学教|育网编辑整理,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腰部压痛点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甚至腹腔或向四周扩散或自觉局部有紧、压、酸、胀、痛感或向下肢传导,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关元俞患侧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向深部或向四周扩散或有紧、压、酸、胀、痛感或热感沿下肢传导,部分感传可直接到达足跟部,如感传不能传至足跟部,再取一支点燃的艾条分别放置承扶、委中、阳陵泉、昆仑进行温和灸,依次接力使感传到达足跟部,最后将两支艾条分别固定于关元俞、昆仑进行温和灸,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2-3组穴位,每天1-2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1-2个疗程。

【特别提示】 热敏灸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越早越好,对恢复期亦有一定疗效。腰椎间盘突出症急性期应睡硬板床,卧床休息,症状明显好转后,可逐步进行背肌锻炼,并在腰围保护下下地做轻微活动。

(五)膝痹病

膝痹常因膝关节周围软组织慢性劳损、肝肾不足、外邪痹阻经脉所致。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以膝关节疼痛、肿胀、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活动或天气变化时疼痛加重,常反复发作。本病依据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相当于西医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治则治法】通痹止痛。行单点温和灸与双点温和灸法。

【操作步骤】

取穴:对穴位热敏高发部位局部压痛点、内、外膝眼、梁丘、阴陵泉、血海、阳陵泉等穴区进行穴位热敏探查,标记热敏穴位。

1.膝部压痛点行单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或扩散至整个膝关节或局部有酸、胀、痛感,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2.内、外膝眼行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3.梁丘、阴陵泉行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4.血海、阳陵泉行双点温和灸,自觉热感透至膝关节内并扩散至整个膝关节,灸至热敏灸感消失。 每次选取上述1-2组穴位,每天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2-5天,共灸2-3个疗程。

【特别提示】热敏灸对肿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较佳,对无肿胀的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一般。

报考指南
特别推荐
医学教育网医学书店
  • 老师编写
  • 凝聚要点
  • 针对性强
  • 覆盖面广
  • 解答详细
  • 质量可靠
  • 一书在手
  • 梦想成真
题库软件

题库软件:热卖中

题库设计紧扣考试大纲、考试教材、考试科目。符合考试题型与考试科目,考试资料丰富,免费试用。

  • 1、凡本网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医学教育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且必须注明“来源:医学教育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2、本网部分资料为网上搜集转载,均尽力标明作者和出处。对于本网刊载作品涉及版权等问题的,请作者与本网站联系,本网站核实确认后会尽快予以处理。
    本网转载之作品,并不意味着认同该作品的观点或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转载使用,请与著作权人联系,并自负法律责任。

    3、本网站欢迎积极投稿

    4、联系方式:

    编辑信箱:mededit@cdeledu.com

    电话:010-82311666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