颌骨囊肿可根据组织来源和发病部位而分类。由成牙组织或牙的上皮或上皮剩余演变而来的,称为牙源性颌骨囊肿。由胚胎时期的残余上皮所致的囊肿和由损伤所致的血外渗液囊肿以及动脉瘤样骨囊肿等称为非牙源性颌骨囊肿。临床上均比较少见。
根据其来源不同可分为以下几种:
1.根端囊肿
是由于根尖周肉芽肿,慢性炎症的刺激,引起牙周膜内的上皮残余增生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增生的上皮团中央发生变性与液化,周嗣组织液不断渗出,逐渐形成囊肿,故亦可称根尖周囊肿。如果根尖周肉芽肿在拔牙后未作适当处理仍残留在颌骨内而发生的囊肿,则称为残余囊肿。
2.始基囊肿
发生于成釉器发育的早期阶段,牙釉质和牙本质形成之前,在炎症和损伤刺激后,成釉器的星形网状层发生变性,并有液体渗出,蓄积其中而形成囊肿。
3.含牙囊肿
又称滤泡囊肿。发生于牙冠或牙根形成之后,在缩余釉上皮与牙冠面之间出现液体渗出而形成含牙囊肿。可来自一个牙胚(含一个牙);也有来自多个牙胚(含多个牙)者。
4.牙源性角化囊肿
系来源于原始的牙胚或牙板残余;有人认为即始基囊肿,但不能解释角化囊肿也可以含牙;其内容角化物质也与始基囊肿多为清亮液体不同。
典型病理表现:囊壁的上皮及纤维包膜均较薄。上皮为复层扁平上皮,表面覆有完全或不完全的角化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此层一般呈波浪状,上皮厚度常较一致。基底层缺少网钉,直接与纤维结缔组织相连。在囊壁的结缔纤维包膜内有时含有子囊(或称卫星囊腔)或上皮岛。上皮的基底层有时有突入于结缔组织内的,增生的胚芽组织。囊壁很少有炎性细胞浸润(继发感染时除外)。囊内为白色或黄色的角化物或油脂样物质。
角化囊肿可以癌变,国内报道为2.65%(6/226)。其特点是:年龄多在40岁以上;有反复感染史;均为多囊性,病理呈典型鳞癌变,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显著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