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发展到了金元便进入了一个更新的重要历史时期。各家纷起,学术争鸣,正如《四库全书提要》中所云“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使我国医学面貌为之一新。这一时期的成就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研究伤寒,阐发温病。例如刘河间强调“六经传受皆为热证”,决定了河间治疗外感热病的具体方法。他善用寒凉之剂,自制新方,曾说:“余自制双解、通圣之剂,不遵仲景法桂枝、麻黄之药,非余自炫……故善用药者,须知寒凉之味。”从而突破了辛温发表,先表后里的成规,为温病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王好古倡论伤寒内感阴证,指出“阴证一节,害人为尤速”,其伤寒内感阴证理论,实质上是将伤寒学说与脾胃内伤学说作了进一步有机的联系,也是对仲景和易水学说的重要发挥;杜本以《敖氏金镜录》为蓝本,又增补了二十四舌图及有关方剂,专以舌色诊断伤寒,对外感热病的临床诊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直至明代王肯堂《伤寒准绳》时,还采取了其内容。
(二)新学肇兴,百家争鸣。刘河间以“五运主病”、“六气为病”,探讨脏腑六气病机学说;张洁古亦以“五运主病”、“六气为病”为基础,提出“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张子和力主祛邪却病,善用汗、吐、下三法;李杲重视脾胃元气,强调阳气升发,提出内伤热中证证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罗天益承东垣之学,述气分、血分、三焦热的治疗,论饮食伤须分饮食,劳倦伤当辨寒热,并总结了药误教训;朱丹溪论述相火,倡“阳有余阴不足论”,认为湿热相火为病最多,杂病论治以气血痰瘀为重点。
此外,元末明初王履着重对医经的研究,如阐论“亢害承制”,分析四气所伤,发挥阴阳虚实补泻,讨论伤寒与温暑为治的不同,并首创真中、类中说,对后世有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