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知识 > 中医古籍 > 正文

最早的温病学专著——《温疫论》

2009-10-29 18:09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明末杰出医家吴又可(公元1592——1672年?)撰著的《温疫论》是我国最早的温病学专著。

  《内经·六元正世纪大论》有“民疬温病”,“温病乃作”等语,这是温病名称的最早记载。《内经·刺法论》说:“五疫之至”,皆相染易。“可见当时祖国医学对温病这种具有一定传染性的疾病尽管认识是粗略的,但也是很早的。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已涉及到某些温病的辨证治疗问题。隋代巢元方在《诸病源候论》中论述了温病34候,并指出其”转相染易“的特点。唐代《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亦载有不少防治温病的方剂,如用太乙流金散烧烟薰预防温病,萎蕤汤治疗风温,黑羔方治疗温毒发斑等,但这时对温病的认识治疗尚未脱离伤寒体系。

  宋元时期,温病在理法方药等方面开始脱离伤寒体系,特别是在治疗上有了一定的突破。金代刘完素提出热病初起不可用辛温解表之法,主张采用辛凉之法以表里双解,并且制定双解散,凉隔散等以寒凉性方剂进行治疗,突破了以往对外感热病初起时一概用辛温解表和先表后里的习惯治法。元末明初的王安道在《医经溯回集》中指出:“温病不得混称伤寒”,并从理论上说明温病的病理有别于伤寒。

  明清两代,温疫频临,为害非浅。据不完全统计明代276年中发生64次,清代266年中发生74次。人们死于疫病者难以计数,而当时治疗之法尚宗伤寒。吴氏生活在这一时代,目击当时惨状,在医疗实践中力排众议,明确指出:“守古法合今病,以今病简古方,原无明论,是以投剂不效”。他亲自对传染病作了深入细致的考察,编撰了《温疫论》(公元1642年)一书。这是我国最早的传染病学专著。书中对瘟疫的病因、感染途径、发病规律等,作了详尽论述。

  吴氏正确分析了伤寒与温疫的异同,明确指出:“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这种异气,又叫“杂气”或“戾气”。而且说“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自口鼻而入,无论老少强弱,触之皆病。吴氏尊重事实,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藩篱,创立了以感染“戾气”和机体功能状况不良为发病主因的新观点。他的见解澄清了自秦汉至明代的传染病的模糊概念。使传染病病因学大大地前进了一步。这在十七世纪中叶医学微生物学未出现之前 ,提出如此明确的论点,是难能可贵的。不仅对我国传染病病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而且在世界传染病、流行病学史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对温病的研究,对温病学派的产生起了先导作用,堪称温病学说的奠基者。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免费资料

免费领取

网校内部资料包

立即领取
考试辅导

直播课
【直播】医师报名指导及复习备考公开课
2021网上报名/现场审核指导

直播时间:全年更新

直播主题:2021年报名/复习备考

直播老师:汤以恒、张钰琪、鸿儒、端木灵、俞庆东、章一芹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