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针灸推拿 > 腧穴 > 正文

针灸穴位之常用体穴(2)

2009-03-09 13:35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查分预约>> 有奖猜分>> 考后关注>>

  23.肾俞

  取穴:第二、三腰椎棘突间旁开1.5寸,即命门穴旁开1.5寸。

  作用:调肾气、强腰脊、明耳目,具保健抗老作用。

  操作:(1)针法:微斜向脊柱直刺,深1.5寸~2寸,针感以腰部酸胀为宜。(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4.膏肓俞

  取穴:第四胸推棘突下,旁开3寸取之。

  作用:健脾胃、培肾元,是防病延年的常用穴之一,《千金要方》有“膏肓无所不治”之说。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3~7壮,炷如黄豆大,以无疤痕灸为宜。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25.次髎

  取穴: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正好对准第二髎后孔中。约于第二骶椎假棘突下缘旁开0.8寸处取之。

  作用:活血止血、理气防痛。多用于预防痛经及产后出血等。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针应进入骶孔,局部有酸胀感,可放射至小腹或会阴部。留针15~20min。(2)灸法:1)着肤灸,3~7壮,如黄豆大艾炷,无疤痕灸;2)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26.章门

  取穴:在侧腹部,当第十一肋下游离端的下方。简便取法为:屈肘合腋时,约当肘尖尽处。

  作用:化积滞、助运化。预防胆石病等。

  操作:针法为主,直刺0.8~1寸左右。快速进针,缓慢送至肋尖端,有局部酸胀感后,反复运针2min左右取针。注意:针前应先触摸一下肝、胆、脾等脏器是否肿大,以免刺中,造成事故。

  27.期门

  取穴:在胸部,乳头直下,第六肋间隙处取穴(乳头位于第四肋间隙)。

  作用:舒肝健脾,活血化瘀,可用于预防胆石病及具有降血脂,预防冠心病的作用。还发现,健康人灸期门后,淋巴细胞显示增长趋势,表明可增强抵抗力。

  操作:(1)针法:斜刺,针尖向肋缘刺0.5~1.0寸,以局部有酸胀感为宜。(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15min。

  28.曲池

  取穴:在肘窝横纹桡侧端与肱骨外上髁之中点,屈肘取之。

  作用:祛风解表、调和营血、主泄逆气强壮明目。古代将本穴称为“目灸”穴,可防止老年视力减退、巩固牙齿,调整血压,并有预防感冒等传染病作用。

  操作:(1)针法:直刺或针尖微斜向肢远端,深1.5~2寸。感应出现后,一般运针1~2min后即出针。(2)灸法:着肤灸:3~5壮,炷如麦粒大。艾条灸:雀啄灸5~15min。

  29.孔最

  取穴:前臂桡侧,腕横纹上7寸处。

  作用:调和营卫、宣肃肺气。用以预防肺结核咯血及扁桃体炎。

  操作:(1)针法:毫针0.8~1寸,局部酸胀针感,或向前臂放散。不留针,或留针15~20min。皮肤针叩刺,中等量刺激,至皮肤潮红。(2)灸法: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30.内关

  取穴:伸臂仰掌,腕横纹正中直上2寸,两筋间取之。

  作用:宁心通络、调血和营。本穴具有明显的改善冠脉循环,调整心脏功能,调节血脂代谢的作用,是预防冠心病的要穴。和足三里配合,可防止人流综合症。

  操作:(1)针法:进针后,针尖略向上(肩关节方向)至得气,用提插探寻之法,激发针感上传至肩、腋下或前胸。然后再反复运针1~2min,留针15~20min。(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5~20min。

  31.合谷

  取穴:手背,拇食指间,当第二掌骨之中点,稍偏食指侧。

  作用:振奋卫阳,获卫肌表。对预防多种急性传染病有效。

  操作:(1)针法:直刺0.8~1寸,局部有较强烈之酸胀感。一般不留针。(2)灸法:艾条灸,以雀啄法灸10~15min。

  32.鱼际

  取穴:在手本节(第一指掌声关节)后凹陷处,约当第1掌骨中点桡侧,赤白肉际处。

  作用:能防咳喘、利咽喉,用于预防哮喘及慢性支气管炎的急性发作。

  操作:向掌心方向斜刺进针0.3~1寸,提插捻转待得气感强烈后取针。

  33.少商

  取穴:在手拇指末节挠侧,距指甲角0.1寸(指寸)。

  作用:醒神、清热。用于预防休克、晕厥和扁桃体炎。

  操作:点刺放血。

  34.血海

  取穴:屈膝,在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当股四头肌内侧头的隆起处。简易取穴法:以对侧的手掌按其膝盖,手指向上,拇指偏向股内侧,拇指指端所止处即为本穴。

  作用:调血清血,用以预防子宫出血和荨麻疹发作。

  操作:直刺0.5~1寸。

  35.足三里

  取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外侧的1横指。

  作用:健运脾胃,补中益气,增强体质,延年益寿。本穴自古就是预防保健的要穴,《医说•卷二》云:“若要安,三里莫要干”。现代临床上观察到,可预防中风、冠心病及流感等传染病。实验研究证实,对循环、消化、神经、血液及内分泌、呼吸等系统均有调整作用,能提高机体整体代谢水平。

  操作:(1)灸法:着肤灸,3~9壮,艾炷如麦粒至黄豆大。艾条灸,每次15~20min。(2)针法:垂直刺,深1.5~2寸,针感以向四周扩散为主。如为预防传染病,可使之放射至膝或踝部。手法宜轻捷,运针后即出针。

  36.阳陵泉

  取穴:小腿外侧,腓骨小头前下方凹陷中。可令病人正坐屈膝,按取腓骨小头和胫骨粗隆,向下呈等边三角形,其下角端即是穴位。

  作用:疏肝清胆、舒筋活络。有消除疲劳,预防胆石病之作用。

  操作:(1)针法:直刺1.0~1.5寸,待局部酸胀明显后运针,针感向下放射至踝,亦可上传至膝及大腿。不留针。(2)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20min。

  37.委中

  取穴:腘窝横纹中点,注意避开动脉。

  作用:解血毒、强腰膝、固肌表。为预防小儿急性灰髓炎常用穴之一,尚可防感冒、中暑、中风等。

  操作:针法:毫针直刺1.0~1.5寸,局部酸胀,或有麻电感放射至足,不留针。三棱针点刺,出血数滴。

  38.行间

  取穴:在足背侧,第一与第二足趾之间。

  作用:疏肝明目。本穴有较好的降压作用,不仅能调整血压,也能降眼压,对预防高血压、青光眼有较明显的效果。古人认为还有防治消渴病(包括现代的糖尿病)的作用。

  操作:针法:针尖略向上斜刺0.5-1寸,局部酸胀向足背放射。留针20-30min。

  39.至阴

  取穴:足小趾外侧,距趾甲角约0.1寸处。

  作用:对纠正胎位,预防难产有特效。古籍中即有记载,如明代《类经图翼》一书中就有:“横逆难产——,急于本妇右脚小指尖,灸三壮,炷如小麦,下火立产如神。盖此即至阴穴也”。现代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证实这一作用。

  操作:灸法:着肤灸,3~5壮,炷如麦粒大;艾条灸,温和灸20~30min。

  40.三阴交

  取穴:内踝尖直上3寸,当胫骨后缘。

  功效:健脾、益肾、疏肝、调经血、主生殖。本穴对增进腹腔脏器,尤其是生殖系统健康,有较重要作用。可防治男性之性功能障碍、妇女之经带疾病。

  操作:(1)针法:毫针直刺1~1.5寸,局部酸胀,留针15~20min。(2)灸法:着肤灸,3~7壮,艾炷如黄豆大;艾条灸,温和灸10~20min。

  41.涌泉

  取穴:足底中线之前、中1/3处。足趾蹠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时,于足心出现凹陷处取穴。

  作用:补肾壮阳,有增强体质和延年益寿的作用。

  操作:因本穴针刺剧痛,以灸为主。灸法:艾条灸,温和灸10~20min。

  42.正光

  取穴:位于眶上缘之下方,有两点:正光1穴位于眶上缘外3/4与内1/4交界处,正光2穴位于眶上缘外1/4与内3/4交界处。

  作用:用于预防青少年近视眼、老视等。

  操作:一般以皮肤针叩刺,每穴点50~100下,或用指压法,每穴按压2~3min。

  43.四缝

  取穴:在第2~5指掌侧,近端指关节中央,一侧四穴。

  作用:预防小儿厌食症、促进脾胃功能。

  操作:用粗针或三棱针点剌,挤压出黄白色的粘液或血液。

  44.命关

  取穴:位于胁下宛宛中。具体取法为坐位,先取中脘,以中脘与乳中穴连线为一边,作等边三角形,此三角形之另一角尖端即为命关穴。

  作用:补脾阳、益脾气,本穴首载于《扁鹊心书》,是培补后天之重要穴位。

  操作:灸法为主,着肤灸5~9壮,炷如黄豆大,无疤痕灸;艾条灸,雀啄灸15~20min。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高频考点
    报考指南
    模拟试卷
    复习经验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