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一)环境与环境卫生的概念
1.环境的定义:是指在特定时刻由物理、化学、生物及社会各种因素构成的整体状态,由各种物质因素和非物质因素所组成。
(1)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指人类出现之前就已客观存在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它由各种物质因素所组成。自然环境又分为原生环境和次生环境。原生环境(primitive environment)是指天然形成的,未被人为活动影响的自然环境条件。原生环境中某种元素含量异常,也会对当地居民身体健康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某地区氟的含量过高就会导致氟中毒,即生物地球化学性疾病(biogeochemical disease),这类疾病的发病特点具有明显的地区性,故又称地方病。次生环境(secondary environment)是指由于人类生产、生活以及社会交往等活动使天然形成的环境条件发生了改变的自然环境,如生活环境与生产环境。
(2)社会环境(social environment):指人类在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等活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上层建筑体系,它由各种非物质因素组成。包括生产关系、阶级关系与社会人际关系等。
2.环境卫生(environmental health)是以人类及其周围的环境为对象,阐明环境因素对人群健康影响的发生与发展规律,并通过识别、评价、利用或控制与人群健康有关的各种环境因素,达到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的目的。
(二)环境污染及其来源
1.环境污染(environment pollution)
由于人为的或自然的原因,各种污染物进入环境,使环境的组成与性质发生改变。扰乱了生态平衡。对人类健康造成了直接的或间接的或潜在的有害影响,称为环境污染。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称为公害(public nuisance)。由环境严重污染引起的地区性疾病称公害病(public nuisance disease)。
(1)污染源(pollutant source):指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对环境产生有害影响的场所或设备与装置,即污染因素的发生源。有:①生产性污染源;②生活性污染源;③交通运输性污染源;④其他污染源等。
(2)污染物(pollutant):指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污染的有害物质。有①化学性污染物;②物理性污染物;③生物性污染物。一次污染物(primary pollutant)是指从污染源直接进入环境,其理化性质未发生改变的污染物,二次污染物(secondary pollutant)是指排入到环境中的一次污染物在环境物理、化学、生物因素作用下本身发生变化,或在环境中与其他化学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形成理化性质与一次污染物不同的新污染物。
2.环境有害物质的来源
(1)空气污染(air pollution):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混入大气中,并达到一定浓度。超过大气的自净能力,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空气状况。其来源有:①生活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②职业环境产生的有害物质;③交通运输产生的有害物质。光化学烟雾(photochemical smog)是大气中存在的碳氢化物和氮氧化物等在强烈日光紫外线作用下,经过一系列光化学反应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
(2)水污染(water pollution):指由于人为或自然原因,使一种或多种污染物进入水体,并达到一定浓度,对动植物产生不良影响的水体状况。水中有害物质的来源主要是工业废水、农业污水和生活污水;此外自然因素也可引起水质某些成分的改变。如水中含氟量过高而引起的氟中毒。
(3)土壤污染(soil pollution):指在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中排出的有害物质进人土壤中,直接或间接危害人畜健康的现象。土壤污染的来源有:①工业污染;②生活污染;③农业污染。
各种污染物污染土壤的方式有:①气型污染;②水型污染;③固体废弃物型污染。
(三)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环境有害因素的健康效应
环境的构成和环境的状态发生任何异常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机体的健康。根据环境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浓度以及人体的易感性,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可从生理代偿、生化效应和病理效应的连续健康效应谱(health effect spectrum)的变化。
研究生理、生化等方面的改变早期敏感的生物标志物,可及早发现环境污染所产生的临床前期表现和潜在的健康效应,及时加以控制。
2.生物标志物
指几乎包括反映生物系统与环境中化学、物理或生物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的任何测定指标。可分为3类:①接触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xposure);②效应性生物标志物(biomarker of effect);③易感性生物标志物。
3.环境有害物质对健康影响的因素
污染物对人体健康损害的性质与程度主要受三个因素的影响:污染物因素、机体因素和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效应。
(1)污染物因素:①污染物的理化性质;②污染物的作用剂量(暴露浓度或强度);③污染物的作用时间。
1)剂量一效应关系(dose-effect relationship):是对个体而言,指化学物质的摄入量与摄入该化学物质的生物机体呈现某种生物学效应程度之间的关系。
2)剂量一反应关系(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是对群体而言,指一定剂量的化学物质与在接触其有害作用的群体中呈现某一生物学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例的关系。当不能获得剂量时,常用暴露水平一反应关系(exposure-response relationship)来代表剂量一反应关系。
(2)机体因素:影响污染物健康危害的机体因素(又称机体易感性)主要有:①健康状况;②生理状况;③遗传因素;④营养条件等。
(3)多种环境有害因素的联合效应:多种环境有害物质(主要是化学物)的联合作用一般有:①相加作用(additive joint action);③协同作用(synergism);③拮抗作用(antagonism);④单独作用(single action)。
4.环境有害因素对健康的危害
(1)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直接危害有:①急性中毒;②慢性炎症;③变态反应;④非特异性疾病多发;⑤致癌作用。大气污染对人体健康的间接危害有:①温室效应;②形成酸雨;③破坏平流层的臭氧层。
(2)常见室内空气污染物对健康的影响
1)一氧化碳(CO):一种最常见的窒息性气体,可与Hb结合成碳氧血红蛋白(HbCO),减少了血细胞的携带氧的能力,抑制、减缓Hb0.'的解析与氧的释放,导致机体组织缺氧。室内长期低浓度CO还可损害心肌与中枢神经系统。
2)甲醛(HCHO):具有刺激作用与致敏作用。
3)香烟烟雾:含有多种有害物质,进入机体后对许多组织器官的生理、生化和代谢产生影响,降低机体抵抗力,诱发肿瘤,使人的期望寿命缩短。
(3)水体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水体污染(water pollution)是指人类活动排放的污染物进入水体后,其数量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使水质和水体底质的理化特性和水环境中的生物特性、组成等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水的使用价值,造成水质恶化,引起介水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或化学急慢性中毒。受磷、氮污染的富营养纯水体中的藻类及其毒素,不仅破坏水的生态环境,也可通过食物链引起中毒或死亡。若水体受到化学物质污染可导致接触者发生慢性中毒,甚至引发公害病,有的可诱发癌症。
1)水体生物性污染的危害:即发生介水传染病,其流行特点是:①水源一次大量污染后可出现暴发流行,绝大多数病例的发病日期集中在该病最短和最长潜伏期之间,如水源经常被污染,则病例终年不断;②病例的分布与供水范围一致,绝大多数患者都有饮用同一水源水的历史;③一旦对污染源采取治理措施,加强饮用水的净化和消毒后,疾病的流行能迅速得到控制。
2)化学性污染的危害:目前常见污染水源的化学性物质有汞、镉、砷、铬、铅、农药等。
(4)土壤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1)常见生物性污染的危害有:①引起肠道传染病和寄生虫病;②引起钩端螺旋体和炭疽病;③引起破伤风和肉毒中毒。
2)常见化学性污染的危害有:①重金属污染;②农药污染等。
(四)环境有害因素的控制
1.环境污染物的危险度评价(risk assessment)
是对暴露于某一特定环境条件下,该环境有毒、有害物质或因素可能引起的健康效应及其危害程度进行定性和定量评价,并预测环境有害物质对暴露人群可能产生的有害效应的概率。有害物质的危险度评价通常:
(1)危害鉴定(hazard identificatiot0:是确定在一定的条件下,被评价的化学物是否对机体健康产生有害效应。
(2)暴露评价(exposure assessment);是估计人群对某化学物暴露的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
(3)剂量-反应关系评定。
(4)危险度特征分析(risk characterization):是确定有害物质暴露人群中有害效应发生率的估计值(即危险度)及其可信程度或不确定性程度。
(5)危险度管理(risk management):是根据危险度评定结果综合考虑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经济和技术水平,对危险度进行利弊权衡和决策分析,提出可接受水平和相应的控制、管理措施。
2.环境有害因素的预防与控制
包括制定并完善环境保护法律和法规;强化环境管理,依法进行监督;加强环境科学技术研究,采用先进的污染防治技术;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全民环境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