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月6日 16:00-18:00
详情1月9日 16:00-18:00
详情心脏触诊的内容有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震颤和心包摩擦感。检查者用右手全手掌置于心前区,注意心尖搏动的位置和有无震颤。示指和中指并拢,用指腹确定心尖搏动的准确位置、范围,是否弥散,有无抬举性搏动。用手掌在心底部和胸骨左缘第三、四肋间触诊,注意有无震颤及心包摩擦感。必要时用手掌尺侧(小鱼际)确定震颤的具体位置,判定收缩期还是舒张期。触诊心包摩擦感时,在患者取坐位前倾呼气末时较明显。注意触诊时按压在胸壁上的力量不宜过大,因用力按压可降低手掌触觉感受器的敏感度,以致触不到震颤或心包摩擦感。应适当地调整按压的力量,以求得到最佳的效果。
(一)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
触诊能更准确地判断心尖搏动或其他搏动的位置、强弱和范围,尤其是视诊不能发现或看不清楚的心尖搏动及心前区搏动,触诊检查则可能确定。心脏搏动的速率及节律变化也可通过触诊了解。仰卧位时,25%~40%的成年人能触及心尖搏动,左侧卧位5 0%的成年人能触及。触诊时,心尖搏动冲击胸壁的时间标志着心室收缩期的开始,这有助于确定第一心音、收缩期还是舒张期震颤或杂音。当用手指触诊时,手指如被强有力的心尖搏动抬起,这种较大范围的外向运动称为抬举性搏动,提示左心室肥大。在左心室容量增加(如主动脉反流、室间隔缺损)及胸壁薄或心搏量增加的正常人均可出现心尖搏动增强。原有高动力状态抬举性搏动的患者如果伴有二尖瓣狭窄或左心室充盈受损,会导致心尖搏动正常甚至减弱。所以如听到二尖瓣狭窄的杂音并同时触到抬举性搏动,那么必定存在着除二尖瓣狭窄以外的其他病变,如二尖瓣反流或主动脉瓣反流。
心尖搏动位置、强度及范围的变化,以及心前区异常搏动的临床意义同视诊所述。视诊时发现剑突下搏动,须鉴别其为右心室肥大还是腹主动脉搏动所致。具体方法:检查者将手指平放在剑突下,指端指向剑突,向上后方加压,如搏动冲击指尖,且深吸气时增强,则为右心室搏动,提示有右心室肥大。如果搏动冲击手指指腹,且深吸气时减弱,则为腹主动脉搏动,或提示为腹主动脉瘤。消瘦者、腹壁薄或空腹时,剑突下搏动常为正常的腹主动脉搏动传导所致。
在左侧心底部触及与S1同时发生的短促的振动感,为P2(第二心音的肺动脉瓣成分)亢进所致,如为二尖瓣狭窄患者,则提示肺动脉高压,如果二尖瓣狭窄患者未触及P.,则提示肺动脉压不太高。
有报道对血管造影确诊为室壁瘤患者的连续观察中发现,33%的患者有异常的心前区搏动。典型的表现为双重心脏搏动:第一部分代表正常的心尖外向运动,第二部分为在心室压力最高时收缩晚期室壁瘤的运动。如果通过触诊可以触及,则提示室壁瘤起源于心脏前壁、心尖部或左心室,而起源于内壁或侧壁的室壁瘤距前胸壁太远则无法触及。
(二)震颤(thrill)
震颤是指心脏搏动时,用手触诊而感觉到的一种细小振动,此振动与猫在安静时产生的呼吸震颤相似,故又被称为“猫喘”,是器质性心血管病的特征性体征之一。
震颤的发生是由于血流经口径较狭窄的部位,或循异常的方向流动而产生漩涡,使心壁或血管壁振动,传至胸壁而被触及。一般情况下,震颤的强弱与血流的速度、病变狭窄的程度及两侧的压力阶差密切相关。但是,如果狭窄口过小,通过血流过少时可无震颤。此外,震颤的强弱也与胸壁的厚薄有关,胸壁越薄(如儿童、消瘦者)则震颤越易触及。
震颤与听诊时发现的杂音有类同的机制,但触觉对频率较低的振动比较敏感,音调较高或较弱的杂音常不伴有震颤。震颤常见于某些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脏瓣膜狭窄时,而瓣膜关闭不全时震颤很少见。仅在房室瓣重度关闭不全时可扪及收缩期震颤。如发现震颤,应注意其部位及出现时间。可以利用心尖搏动或颈动脉搏动来确定震颤发生的时间,紧随心尖搏动出现或与颈动脉搏动几乎同时出现的为收缩期震颤。如仍难于判断时,可同时听诊,根据震颤与心音的关系加以确定。然后按震颤部位和时间的不同,对其临床意义作出判断。
(三)心包摩擦感(pericardium friction rub)
心包膜发生炎性变化时,渗出的纤维蛋白使其表面变得粗糙。当心脏搏动时,心包脏层和壁层间的摩擦引起振动,以至在胸壁触诊时可感觉到。其感觉与胸膜摩擦感相似,但触诊部位不同。胸膜摩擦感在胸廓两侧呼吸动度最大的部位最清楚;与胸膜摩擦感不同,心包摩擦感不会因暂停呼吸(屏气)而消失。心包摩擦感与呼吸运动无关,通常在胸骨左缘第四肋间处较易触及,这是因为该处心脏表面无肺脏覆盖;收缩期心脏更接近胸壁,所以较易触及。同理,坐位前倾及呼气末心包摩擦感更明显。当心包渗出液增多,使脏层和壁层分离,则心包摩擦感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