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病去医院,小病进社区”,这是国家医改提倡的居民就医方式。然而,记者近日了解到,90%以上的病人还是选择了走进各大医院。
若让老百姓放心地去社区医院看病,提高社区诊疗水平是关键。而目前,各基层医疗机构的全科医生缺乏,成为“小病进社区”的一个瓶颈。
“小病进社区”,离不开全科医生
7月7日,南京鼓楼区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韦红正在坐诊。居民文一民因为头痛前来问诊,韦红仔细问完他的症状后,为他开了感冒药。紧接着,一位女士抱着孩子进了诊室。11岁的小男孩腿上有血迹,韦红赶快起身,仔细检查后为孩子清洗包扎伤口。“在社区当医生,每天都会碰见各种各样的病人,有内科,有外科、有儿科。”韦红从事的,正是全科医生的职业。
“全科医师”,源于英美,指受过全科医学训练、着重解决常见健康问题的基层医疗保健医生。全科医生是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工作很“杂”:在门诊中,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全科医生要在最短时间处理常见病、多发病及一般急症;在社区中,全科医生还要提供上门服务,对社区人群负责协调转诊、健康教育等。
南京医科大学专家周亚夫告诉记者,“社区卫生机构建设”是医改重点之一,而全科医生的发展,对于优化城市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方便群众就医,缓解居民看病难、看病贵,具有重要意义。
事实上,全科医生颇受社区患者的欢迎。患者文一民就说:“对大多数人而言,很多常见病不需要上大医院,看专科。大热天,谁愿意一身臭汗挤在省人民医院、鼓楼医院呢?”不过,另外一种事实也是客观存在——由于很多社区医院的医生不具备全科医学知识,诊疗水平不高,更多的患者,一生病还是不得不往大医院跑。
江苏,需要全科医生超过万名
在各地,全科医生普遍缺乏。
南京白下区一位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对记者说,“我们现在最急需的就是全科医生,而且最好能受过专业的学历教育。”来自南通的一位社区医生告诉记者,“全科医生在社区医生中占比很小,而真正接受过全科学历教育的社区医生更是寥寥无几。”
据有关统计,我国具有全科技术资格人员数量,目前仅占配置需求量的8.98%.近日在北京召开的一次学术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会长殷大奎说,按国际上每1名全科医生服务5000名居民的低限标准,我国仅仅城市人口就至少需要10万名以上全科医生。
有关专家以此测算,江苏7600万人口,需要全科医生超过1万名。而实际上,真正的全科医生数量与实际需求量相差甚远。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无锡在省内较早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工作,去年开始计划培养全科医师,而相关人士坦言,虽然全科医生的培养在省内尚处于前列,但无锡拥有超过680万的常住人口,按照无锡市3000名居民应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编制标准,缺口高达2000名。
培养全科医生,关键是要“留得住”
“全科医生是健康的‘守门员’。”南京医科大学陈家应教授认为,如果不能很好地发展、培育全科医生,难以根本改变大医院超载、社区医院资源闲置的不均衡状态,解决“看病难、看病贵”更是无从谈起。
记者了解到,国家发改委、卫生部等六部委已提出,到2020年,我国将通过多种途径培养30万名全科医生,基本满足“小病在基层”的人力支撑要求。我省也正在着力展开全科医师培训工作,力争到2012年计划培养8000名全科医师,为每个城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培养3—5名合格全科医师,让城乡居民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有关专家指出,国外全科医师的培养有着成熟的模式,而我国全科医师培养起步较晚,因此,除了应急式的培训之外,政府更应着眼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投入的长效机制——政府有必要加强引导,以优惠政策来推动全科医生培养。一方面,要制定全科医师培训的相关政策,比如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中扩大全科专业培训比例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在执业医生中进行继续全科医学教育等。另一方面,通过提高待遇,职称晋升向接诊量、群众满意度倾斜等方法,解决全科医生职业发展问题,从根本上让社区卫生人才“引得来、留得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针对全科医生紧缺的现状,国内很多城市已经开展了多种探索。比如在天津,要求高等医学院校临床医学、中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毕业生,必须参加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在南方一些城市,计划让医学院毕业生经过3—4年的全科医学规范化临床培训,以胜任社区常见病的诊疗工作。这些探索,值得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