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学公共卫生与初级保健学院院长Sian Griffiths教授指出,目前香港公立基层医疗服务的发展情况不甚理想,存在分散、协调性差等问题。其主要由自费支付,又没有明确的临床标准,患者经常转换医生,基层医疗医生也没有注册机制,更没有综合性的数据系统。
一项以“谁是你的初级保健医生”为主题的调查,在1000名完成电话访问的参与者中,选择公立普通科门诊(GOPC)的有201人、私营诊所的有759人、传统中医的35人,选择其他的5人。研究显示,私营门诊至少在服务可及性及与患者互动等方面显示了优势。选择私营门诊的患者通常比较年轻、收入较高、慢性疾病较少、教育程度较高。
有数据统计显示,目前在GOPC大约有30%的医生没有接受家庭医学的正式训练,其余的医生是家庭医学实习生及其导师。他们的薪酬固定,薪水跟其他专科的相应职位一致。而作为基层医疗的主要提供者(占70%)的私营诊所,医生诊金定价没有正规标准,通常是病人自付或商业保险支付。让人担忧的是,没有相应的条文规定在私营诊所服务的全科医生的从医要求。
因此,Griffiths教授强调,改革应以加强基层医疗为目标。如推广家庭医生的理念,强调连续护理、全人护理以及预防性护理;通过公共教育和家庭医生,更加重视疾病的预防;鼓励和协助医护专业加强合作,提供协调服务;制订基层医疗服务的基本模式;设立家庭医生名册;资助市民接受预防性护理;改善公共基层医疗服务;从公私营协作模式、保险模式、自愿储蓄计划中获得资金的新途径。
挑战性尝试
Griffiths教授指出,目前香港全科医师制度的改革面临一系列的挑战。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首当其冲的是在医疗卫生改革中与其他措施的协调,包括电子监控记录共享、公私营协作模式、医疗券等。
与各级医疗机构达成共识是全科医师制度改革的挑战之一。研究者建议尝试以常见病,如高血压和糖尿病人群管理作为切入点,制定共享协议,衔接初级保健和二级(专科)保健。基层医疗医生作为主要协调者,制订实验性的计划。
另一个挑战则来自激励政策。为保证服务的连贯性,Griffiths教授建议鼓励每个病人在寻求保健时,尽量只选择一个基层医疗医生(家庭医生)。而在提高对保健服务模式和方案的依从方面,可采用对药物、试验以及其他治疗项目进行直接供应(或补贴);又或参考服务表现、服务的关键过程和患者健康状态指标等进行补贴。
Griffiths教授提醒,对基层医疗服务行为的监督也是改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关部门应设立一个既定目标,选择一个可达到但有挑战性的目标,并且应通过收集常规数据(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调查和定性资料等方式,跟踪目标完成情况,进行全过程监管。
香港全科医师制度改革应以加强基层医疗为目标,提高预防保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