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天佑,河南新乡人,生于1942年。1998年至2008年,担任全国政协委员。2008年,当选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现任中国医师协会胸外科医师分会会长,中华医学会胸心血管外科学会常委兼秘书长,中华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1993年,他被评为北京市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医改方案出台之际,在北京友谊医院一间整洁的办公室内,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主任医师王天佑教授工作间隙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医改应重点恢复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面色红润、态度和善、认真、严谨,是王天佑代表给记者留下的第一印象。王天佑办公桌上的政府工作报告被翻到了第27页,那正是“推进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部分开始的页码。他桌面上的电脑显示的是“医改方案”的相关页面。可见,为了充分地与记者“聊”医改,王代表早早做了准备。
“往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医改’,一般是十几行,今年却有一页半,可见重视。”王天佑告诉记者,他对今年医疗卫生系统的改革充满期待。
1963年,王天佑从北京医学院毕业后,一直在北京友谊医院胸心血管外科工作。46年的从医经历,让他从一名普通的外科医生成长为知名的外科专家,也让他对国家医疗体制的变迁有些深切体会。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赤脚医生”遍布中国乡村。对这种“贴身医疗服务”,王天佑非常认可。他告诉记者,当时,他也曾被派往北京市房山区某偏远乡村提供医疗服务。在走访中,他遇到了一个肿瘤病症已严重到无法出行的老年患者,如果不是他们这些医生去当地主动诊治,老人可能很快就会死亡。所幸,经过王天佑和同事们的诊断、手术,老人得救了。
王天佑认为,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前,我国的医疗资源分配得比较平均,当时,在世界卫生组织进行的成员国“医疗卫生筹资和分配公平性”的排序中,我国居于世界前十几名的位置。“可以骄傲地说,我们这个拥有世界上2%的医疗资源的国家保障了占世界总人口数22%的公民的健康。”但是近年来我国的排名非常靠后。王天佑觉得,推进基本医疗服务均等化、让老百姓“病有所医”、不再“看病难、看病贵”的“医改”,其必要性不言而喻。
“我认为,医院应该是带有一定福利性的公益性机构。”王天佑告诉记者,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规定的“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至关重要,而“逐步取消‘以药补医’机制,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则抓住了“公立医院改革”的要点,“这不仅可以解决医疗公平性问题,更可以从深层次上杜绝医生收回扣、开‘大处方(检查手段、药剂量等超出正常需要)’等现象。”
王天佑200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之前,曾担任十年的全国政协委员,在此期间,他参加了全国政协组织的关于医疗经费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平均下来,政府财政拨款仅占医院总收u的7%,另外93%的经费都来自医院自筹。对公立医院而言,除去政府拨款,经费来源就只剩下了药品收u和医疗技术服务收u.可是在现有的医疗体制下,主要体现医生劳动价值的挂号费、治疗费等医疗技术服务非常便宜。
“以药补医”成为各级医院不得不选择的生存手段。王天佑透露,自筹资金的任务,有些医院已下达到科室、医生个人。于是,医生开“大处方”并导致医患纠纷的事件屡见报端。“推行‘医改’的过程中,国家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必须加大。”
4月7日,新华社受权发布国务院《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其中明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都是重要改革内容。根据该方案,今年,公立医院改革开始试点,2011年逐步推开。国家将定期开展医疗服务成本测算,科学考评医疗服务效率。对此,王天佑非常满意,他告诉记者,他对医改的成果充满期待。
建议改革挂号就医机制,加强社区医疗人才建设
在今年3月的全国人代会上,王天佑就整治“号贩子”问题提出了建议,希望国家改革挂号机制,大力发展社区医疗,整治这一扰乱公共秩序的倒号行为。
提这个建议的动因是:王天佑曾经遭遇“号贩子”。他告诉记者,一次上班时,他途经门诊大厅,看到挂号处已经排起了长龙。由于当时还比较早,他还没有到办公室换上工作服,不熟悉的人很容易把他当成排队挂号的人。这时,一个人凑过来小声问他:“挂不挂王天佑的号,300元!”这让他非常吃惊。因为他的号按医院规定只需14元,“这不是坑患者么!”
对号贩子的行为,王天佑十分愤怒。为什么在一些大医院,一些专家号会令号贩子趋之若鹜呢?而很多二级、一级医院却床位空置,“缺”病人,这背后的深刻原因是什么?
“说到底,还是医疗资源的供需不平衡。”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经过调查分析,王天佑得出结论:老百姓之所以更青睐大医院,主要是不认可社区医院的医疗水平。从硬件上看,不少社区医院医疗设施陈旧、科室少;从软件上看,社区医院医疗人才短缺。
在王天佑看来,社区医院的理想状态是,拥有更多的“全科医师”,能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需求。全科医师能对内科、外科、妇科等各个科系的临床医疗问题作出初步诊断、治疗,“类似家庭医生,可以看所有的一般性疾病,帮助社区居民保健,如果发现严重疾病,可以作出‘转院’的诊断。”王天佑说,全科医生可以把好“初诊”关,这样一些常见病、较轻的病症,患者就不用急着上大医院。
令王天佑兴奋的是,根据医改方案,国家将加强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用3年时间,分别为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卫生室培训医疗卫生人员36万人次、16万人次和137万人次。从2009年起,对志愿去中西部地区乡镇卫生院工作三年以上的高校医学毕业生,由国家代偿学费和助学贷款。
“相信这些基层医疗人才中,一定会有大量‘全科医生’!”王天佑说,我国不少医学院校都开设了全科医生课程,第一批全日制高校培养的全科医生即将毕业;而让在职医生通过培训、考试、实习,成为全科医生,则是眼下各地医疗机构正在积极进行的一项工作。
记者了解到,4月6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对全科医生的培养已有考虑,《意见》指出,我国将加强医药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尽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都有合格的全科医生。
针对号贩子问题,王天佑补充说:“应该‘多管齐下’改革挂号机制。在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水平的同时,可以增加预约,扩大网上挂号的范围。”
“把病人的最大利益放在第一位”王天佑是个尽责的代表,更是一位耐心的医生。
采访时,一位女患者前来复查。记者看到,王天佑温和地询问患者的感受,仔细地比对病理片。沉思片刻后,他慎重地告诉那位患者“手术效果好,病情缓解”的信息,同时一一指点片中不同部分,对病理作出说明。
这样的王天佑,在患者和同事们的眼中司空见惯。而他们更津津乐道的,是一些“惊险”的场景。
一次,王天佑收治了一个17岁的东北男孩。由于误喝浓硫酸,这个男孩的内脏严重烧伤,虽然做了胃切除手术,但是肠道、食道都需要大面积手术,而该手术的难度高、失败率高,很多地方都拒绝收治。看到眼前这个皮包骨头的男孩(无法进食所致)和他几近绝望的父母,王天佑在做好充分准备后同意手术。可是,男孩的家里已经负担不起昂贵的手术费用。为了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王天佑放弃选择先进的进口缝合仪器,自己动手缝合全部刀口。7个小时后,疲惫的王天佑走出手术室时,发现男孩的父母跪在面前……
“现在这个孩子很健康,虎背熊腰的,也成家了……”王天佑至今还惦念着这个孩子,他告诉记者,从学医时起,他就秉持一个理念:“把病人的最大利益放在第一位。”尽一切力量挽救生命、减轻病人的痛苦和负担。也正是这个理念,让王天佑几十年如一日,兢兢业业,在临床医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成绩斐然。
1994年6月,他在国内完成首例动力性心肌成形术,患者已正常工作、生活。这一成果,填补了我国在临床医学领域的空白,他也因此获得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近年来,王天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发表论文60余篇。
审视自己的成长过程,王天佑感激在友谊医院的工作经历,感激曾经为自己提供帮助的国内外专家、师友,更感激患者对他的理解、支持。
他语重心长地表示,“医生对病人的关爱没有限度,医生对病情的探索、研究也没有止境,一个医生是否有理想,结果会非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