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的医疗体制下,由于规模的限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不可能设立过多的专科,只能通过具有医学专业培训,临床技能全面、富有独立工作能力的全科医师为群众提供防治、保健一体化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因而,全科医师在社区健康服务事业发展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是社区卫生服务专业技术队伍的骨干与核心。
据了解, 2006年底,我区共有社区健康服务中心118家,覆盖10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覆盖率70%,可以说我区已初步建立起社区卫生服务网络。但是,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滞后,问题较多,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科医师数量少。目前,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仅有全科医师258名,仅占现有医疗服务人员总量的23%.如果按照市政府《关于发展社区健康服务的实施意见》(深府〔2006〕130号)的要求,每万名居民须配备2名全科医师,我区共需600名全科医师(以300万实有人口计算),缺口为342名。
二是全科医师素质参差不齐。我区258名全科医师全部是医院临床背景的医生经省全科医师岗位培训而来,没有一名是大学本科后通过若干年的规范化培训成长起来的,和真正的全科医师相比,他们在素质、能力等方面均存在一定差距。这258名全科医师中,仅有2名通过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主办的全科医学专业中级任职资格考试。
三是全科医师流失严重,队伍稳定性差。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全科医师的编制问题无法落实,待遇偏低,导致人才不断流失,无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层次的、稳定的全科医学技术骨干队伍。仅2005年,各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流失工作人员427名,其中约1/3为全科医师。
鉴于目前我区全科医师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全科医师队伍建设,提出如下的几点建议:
1、立足长远,把全科医师队伍建设纳入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中统一考虑、统一规划。建议相关部门在进一步加快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设的同时,把全科医师的建设作为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根据我区的实际情况,测定出全科医师的需求数量和分布情况,连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建设一同上报、一同审批,确保社区健康服务中心高标准建设。
2、多管齐下,多种途径壮大全科医师队伍。一是正规教育。抓住市里启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机遇,选派新分配到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工作的临床医师和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青年医生参与市里的全科医师培训计划,力争通过这种规范化培训,培养一批正规全科主治医师。二是岗位培训。通过岗位培训,我区已培养出258名全科医师,占社区临床医师总数的50%.建议在此基础上,对剩余临床医师加紧进行技能培训,持续扩大全科医师所占的比重。三是系统开放。对本市二级以上医院在职及退休5年内的中高级医师、其他地方的全科医学人才,凡取得全科医师资格的,通过政策引导,向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流动。建议本区二级以上医院主治医师在晋升副高职称前,必须有一段的时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加社区卫生服务工作,充实社区服务力量。
3、加大全科医学人才培训的经费投入。2005年起,我区协助市医学继续教育中心举办全科医学岗位培训班,迄今已举办3期,投入75.4万元,均从社区健康服务维持经费中列支,体制不顺,难以保障。建议将全科医师的培训费用单列,划拨专项资金,以解决培训经费紧张问题。
4、加强交流,借鉴香港全科医师发展模式。去年,市卫生局已与香港中文大学医学院就合作事宜进行了交流,特别是对全科医生的培训达成初步意向。建议区相关部门充分利用这一契机,积极协调市卫生局,选派优秀骨干参与深港医疗合作计划,学习借鉴香港全科医学的技术、管理模式和工作制度,大幅提升我区社区卫生服务水平。
5、想方设法解决全科医师的实际问题,稳定人才队伍。现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聘用医师待遇偏低,副高以上的平均年总收入仅3.6万元,中级职称的仅3.24万元。要稳定全科医师队伍,必须改善他们的福利待遇。建议一是区里积极协调市相关部门,抓紧按照每万居民2名全科医师的标准落实人员编制。二是尽快制定社区健康服务岗位津贴的最低标准线,通过一系列的措施、办法,使在社区健康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师待遇不低于举办单位同类别、同职级人员的平均水平。
6、建立健全管理与评价机制,实行规范化管理,树立品牌,建立社会信誉。建议相关部门抓紧进行相关制度建设,通过严格的管理与监督机制,使广大全科医师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全心全意为基层群众服务;通过科学合理的评价激励机制,使他们自觉提高综合服务能力,以诚信和高超的医术赢得基层和群众的欢迎与支持,切实方便群众就医,推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缓解“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