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农村为重点,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内容。
“新医改”中也明确提出:“大力发展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村卫生室承担行政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及一般疾病的诊治等工作……采取多种形式支持村卫生室建设,使每个行政村都有一所村卫生室,大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提高服务质量”。
“平桥村医模式”顺应了这些要求。
培训规避医疗风险
“我们所4名村医都接受了由政府全额出资在郑大一附院的培训。在那里让我开拓了眼界,学习到了更先进的卫生理念、医疗知识和专业技能,给群众看病时更得心应手了!”信阳市平桥区洋河镇周畈村卫生所所长胡秀丽说。
这些主要得益于区领导的务实作风。据悉,在了解乡村医生存在年龄偏大、知识老化、技术低下等情况后,区领导研究决定培养出一支医德高尚、技术过硬的村医队伍。
“全区共有806名村医,所有的村医都得参加培训,平均每个村医培训花费7000元,这笔钱对我们区来说,是一笔巨大的开支。”平桥区区委书记张明春说,“我们不惜成本。”
胡秀丽告诉记者,她参加了首批培训,为其授课的是全省知名的医疗专家,课程安排贴近村医实际,内容包含了内科、外科、儿科、妇产科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放射、心电图等常见诊疗资料的辨析,以及临床护理、政策法规、计划免疫等相关知识。临床实习在郑州大学一附院的10个科室进行,每个科室3—4天,与见习研究生一起手把手接受专家的临床指导,现场感受高等医院的服务水平。
“以前村医为了证明自己医术高,什么病都敢看,什么药都敢用,村医之间比谁用药见效快,从而导致‘三素’(维生素、抗生素、激素)乱开乱用。学后才知道哪些病能看,哪些药绝对不能用。”第一批学员、肖店乡新店村村医叶青虎说。
在平桥区卫生局局长看来,通过培训,不仅提高了村医们为群众看病的能力,而且还巩固了村级医疗卫生队伍,织牢了基层网底。“更重要的是规避、降低了医疗风险。”
村级医疗保障新农合
“感冒发烧在过去都是能挺就挺,挺不过再去小诊所,条件、环境都不好。现在各方面都好了,技术也好,药价也不高。尤其是原来看病得坐车跑很远的路,多花钱,还不方便。有了新农合,看病还给报销,在家门口就能看好病,还不耽误干活。”龙井乡沿淮村村民曹海丽说。
显然,平桥区村级医疗已有效改善了农民的就医条件,保证农民群众有病能够及时看,就近看,达到了“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但是,村级卫生室作为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的“网底”,也是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重要载体。
“村级医疗还可以让广大农民群众从新农合制度中得到更多实惠,对新农合制度本身既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和完善,对其开展和推进也是一个有力的促进和推动。”张明春说。
据介绍,全区目前核定了3个区级、20个乡级医疗单位和216个村卫生所为新农合定点医疗机构,并在外出农民工相对集中的北京、佛山、东莞、惠州、武汉、郑州等地确定了新农合农民工定点医院。2008年全区参合农民增至551585人,参合率达95%。
“我是从深圳打工回来的,南方的医疗条件比较好,但看病很贵,有个感冒发烧都得花几百块;现在我们的村卫生所看病便宜,并且新农合还能报销,真是没想到。”返乡农民工、洋河镇大山头村村民张家伟说。
三级转诊推进新医改
“我们成立了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副组长,有关部门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农村医疗运行保障机制。”张明春强调,“必须建立农民就医的长效机制。”
建立三级转诊服务网络。张明春说,目前全区已建立了以医疗机构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骨干、村卫生所为基础的农村卫生三级服务网络,建立了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平台联动互助机制,实行分级管理,业务纵向合作,形成了接诊、转诊、会诊、巡诊的有序流动。
加强村医管理。2008年11月,“平桥区乡村医生协会”成立,各乡镇成立了分会,制定了“平桥区乡村医生协会章程”,进一步规范村医服务行为医疗秩序。
“像平桥区这样重视农民看病,作为业内人士,我很吃惊,很感动,我会和他们一起行动,服务农民群众。”北京阜外医院门诊部主任周宪梁说。
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国家级专家的医疗服务,是源自平桥区委、区政府与北京阜外医院联手实施的“卫生扶贫工程”。据悉,该院常年派出专家深入农村免费为农民看病。同时,区卫生局还组织区直医院医生定期不定期送医下乡活动,并实施“区医驻村带诊计划”。
在胡秀丽的诊所,她告诉记者,药房共有600多个品种的药品,都是由全区统一采购配送的,“进药渠道很规范。”
看来,新医改的“小病不出村、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区)”的要求,在信阳平桥区已经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