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7月的一天,已经在村里从医14年的河南省信阳市平桥区辛店村村医张萍,接到了一个让她既惊讶又迷惑的电话:7月16日要到省城郑州培训3个月。“中专毕业这么多年,从没有人让我们培训过。这次不会是跟我们摊派要钱的吧?”带着担心,她和其他79名村医一起上路了。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想不到的事情一件接一件:火车票没要钱,住进郑州大学两人一间的宾馆里面也没要钱。还每人发了3个月共900块钱的伙食费。
张萍所参加的是信阳市平桥区与郑大一附院联合办的村医系统轮训班。平桥区现有806名村级卫生技术人员,大多数由赤脚医生转变而来,只有一部分经过初级培训。平桥区委、区政府认为,乡村医生是农村卫生事业的网底支撑者,提升村级医疗服务水平,关键在于提高乡村医生的业务水平。
2008年初,该区决定把所有村医送到全省医疗教学条件最好的学院轮训,此举得到了郑大一附院的支持。村医培训工程为全脱产培训,每期3个月。
在郑大一附院,授课的是全省知名的专家。课程贴近村医实际,安排得非常紧凑。两个月的理论学习和1个月的临床实习,让乡村医生们大开眼界,受益匪浅。
从医16年的王厂村医生余健讲了一个故事:4名村医跟着神经内科已过花甲之年的方桂远教授实习,一天来了一名行动不便的农村病人,实习生坐在那里没反应,方教授却立即站起来,走到门口把病人搀进来安排坐好。这件事让他们震动很大,下定决心要以全新的态度回去好好对待病人。
肖王乡新店村村医叶青虎说,以前村医为了证明自己医术高超,什么病都敢看,都敢开药,村医互相比谁给村民用药见效快谁医术就厉害,从而导致“三素”(维生素、抗生素、激素)盛行。学后才知道,激素可能立竿见影,但不能乱用;如果有脑血栓病人突然发病,要及时转送大医院,在救护车来之前应该先打开静脉通道,为抢救病人赢得时间。
村民知道他从省城学习回来后,信任度陡增,以前常到大医院看病的人都先来他这里瞧瞧。他不明白的病例都直接通过“热线”跟郑大一附院的老师咨询。3个月已经打了近10次电话,咨询了5名专家,给郑大一附院推荐了3名脑瘤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