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忙时赤脚下地的“赤脚医生”,在如今的宁波江北区,正被38名怀揣正规医学院文凭的大学生取代,这群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村医”的大学生,让农民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发愁”的愿望。
“小刘医生”很吃香
日前,记者来到江北区慈城镇观庄村卫生服务站,诊所里非常忙碌,挂盐水,求诊开药的村民络绎不绝。“坐诊医生”是27岁的刘都祥。
3年前从安徽理工大学毕业的刘都祥,最初应聘到宁波一家民营医院工作。2006年底,江北区推出“大学生村医行动计划”,通过公开招聘,他被正式录用。
当时许多朋友因为他放弃城里的工作而惋惜。“你好不容易才跳出农门,又回到农村,大学不是白读了?”在皖北山区生活了一辈子的父亲这样对他说。“大学毕业除了城市,难道就不能到广阔的农村去发展吗?相对城市来说,农村医疗更需要大学生。”刘都祥最终说服了父母。
今年初,刘都祥通过区卫生局的招考,成为镇中心医院正式在编医生。得知消息后,村民都恳请“小刘医生”留下来。“小刘医生不仅人和气,水平也高。”村民徐下初说。徐下初在城里开公交车,由于工作忙,把孩子放在乡下老家,“小刘医生”让他放心,小孩子一旦有头痛脑热,不用像过去那样,要抱到10多公里外的镇中心医院就医。“我不会走的。”村民的认可让小刘心里很温暖。
开出农村“心理诊所”
毕业于浙江医科大学的章耀,先后在余姚多家医院和市卫生监督部门工作过,选择到社区当“村医”,章耀说看中的是每天能直接面对病人的“诱惑”。
农村很多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预防比治疗更重要。章耀刚到村里不久,村里一位老人猝死在麻将桌上,原因是抓了一手好牌太激动导致心脏病突发。“对于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健康习惯更重要。”为此,章耀上门去请村里老年人来听他讲养生课,针对农村老年人常见的“老慢支”、“高血压”等病讲解保健之道。半年下来,每周二的上午,村里老年人都会不请自到。今年年初,章耀还在村里开了“心理诊室”,村民有了烦心事,欢迎上门倒“苦水”,村干部后来干脆让章医生兼职当起了村调解员。大学毕业3年的姚某,一直高不成低不就在家待业。家人唠叨,加上心烦气躁,隔三岔五跑医院看病。章耀为他进行了心理辅导,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他,即使在农村也能干出大事业,姚某现在成功应聘到街道一家小厂上班。
“农村同样需要高素质的医务工作者,我相信大学生在农村一定有用武之地。”章耀信心十足地说。
江北区先后招过3批大学生“村医”,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村医”的收入由区、镇两级财政提供,每年可以达到5万元左右,不少村还提供水电、房租等补贴,丰厚的条件,吸引了许多大学生眼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