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最缺的是什么?人才!
21世纪医院发展最缺的是什么?专科医师!
当被问到以上问题时,可能众多医院管理者们会不约而同地脱口而出这个答案。
什么是“专科医师”
目前普遍接受的的定义是:具有高等学校医学专业本科或专科以上学历,取得执业医师资格并注册后,经过相应的专业培训,取得专科医师资格并经注册的医务人员。
国外的专科医师制度已经很成熟,如美国的三阶段教育:高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学生要接受4年的综合高等教育,再接受4年的医学院校教育,2年一次考试;医学院校毕业后要接受毕业后再教育,掌握医学基础学科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再接受专科知识的培训,期间参加相关考试后可获得专科行医资格证书;获得行医资格并成为某专业学会的会员后方可注册为专科医生。
如何培养专科医师?
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联合立项的“建立我国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研究”课题不久将要结题,《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培养标准(讨论稿)》第一批14个专科的细则也正在中国医师协会网站上热烈地征求业内意见。应该说,在不久的将来,这一问题就该有个统一的标准答案。但在这些研究完成之前,不同等级医院的专科医师又是如何培养起来的呢?
专科医师是怎样炼成的
作为医院发展的核心内容,人才培养是任何一位医院管理者必须经常想到的头等大事。“由于我国现有的人才培养机制缺陷,加上各级医院医疗资源的配置不均衡,对于专科人才的培养,确实是几家欢喜几家愁啊。”一位业内资深人士这样感慨。
在各地一些不同级别的医院,听到的声音也大都证明了以上的观点。江西省九江市妇幼保健院是一家二甲医院,现有临床医技人员约300人,是一个典型的中小型医院。该院医务科工作人员曹长列告诉记者:“目前医院培养人才的方式基本上还是老一套的做法,大学应届毕业生来了,先是去各科室轮转一年,然后再定科。定科后也有对医生的专业化培训,比如按照计划送他们去全国各地的大医院进行半年到一年的进修;或者定科以后,再让医生到与本科相关的一些临床科室轮转。比如定在妇产科的低年资医生就要去大内科、B超室等临床和辅助科室轮科;要么就是让医生参加一些学术会议,或者通过与当地的一些大医院合作,将自己的医生送过去培训一段时间,但是实际效果并不是很理想。”
“因为这些短期的轮转和出外培训并不能真正给临床医生的水平带来多大的改善,充其量也只是让医生能够在一些疾病的诊治理念上获得一些改观,但并不能带来实质上的技术提高,也就不能称为所谓意义上的专科人才了。”曹长列解释说。[NextPage]
曹长列所提到的其实也是目前众多类似的中小型医院的一个共同困惑,一方面是患者越来越高的就医需求,要求医院的科室尽可能的细化,这自然也就需要更多的专科医生;另一方面,中小医院却又在现有的人才制度下望“专科医生”兴叹。
不过,一些大型的三甲医院的情况却很不一样,他们虽然没有明确的培养专科人才的系列制度,但是在专科医师供应方面“并不是很缺”。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务科一位负责人刘和根说:“我们医院从去年开始就要求自2003年7月以后分配到我院的临床专业毕业生,严格按照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要求以及我院的相关规定进行轮转。轮转方案是先定科,定科后在该科室工作一年,然后由科室提出轮转计划,报医教科批准,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安排全院轮转一年;第三年到急诊科轮训一年,第四年回科室工作。而且医院定期对住院医师进行考试,考试成绩纳入个人业务档案,与晋级挂钩;每年年底进行一次医院内部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参加河南省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考试。”
“这其实也就是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专科医生,因为定科以后,医院要求这些低年资医师在其所在科室成为一个更加专业的医师,而且按照这样一个轮科方案,实际培养出来的医生也就是进行了国家主管部门所说的‘专科医师培养’,而且最主要的是因为我们是大学的附属医院,从师资力量上来说很有优势。”
对刘和根的这一观点,曹长列非常赞同,曹长列说:“中小型医院最无奈的事情就是因为师资力量的薄弱,人事编制的不足,导致医院的人才培养困难甚至开始萎缩。”
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人事处的刘小明表示:“医院目前还没有感到在专科医生培养方面有什么明显的困惑。因为医院现在招聘的人才中绝大部分都是研究生,而研究生一般都已经经过两三年的专业方向的学习和研究了,进入临床以后基本上就是根据他们的专业方向定科,也就不需要进行专业培训了。就算是要培训,对于一所大学的附属医院来说,也不是什么麻烦事。如果招聘的是应届本科毕业生,他们来到医院以后一般都需要5年左右的时间在各科室轮转,然后才定科室,这5年的轮转,其实也就是基本上能在一定专科上有所偏重,这也是定科的一个标准。”
专科医师培养,几家欢喜几家愁
几乎所有的医院负责人都表示,随着医疗分科的日益细化,医院对专科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多。[NextPage]
顺应这一要求,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即将在中国建立。在这一制度下,执业医师通过专科医师定点培训基地的打磨,会成为“标准化”专科医师就像在一个模具下,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合格产品一样。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将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医院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将解决目前众多医院管理者在人才培养环节上的困惑和难题。
但是,这一制度的建立能否真的解决医院管理者在人才培养上的一些困惑呢?确实是“几家欢喜几家愁”,有人对即将建立的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并不是很在意。
曹长列就坦承:“就算建立这样的专科医师培养和转入制度,对我们这些中小医院而言,也没有太多的影响和改变。你看现在的医院竞争有多激烈,大医院拥有更多的医疗资源优势,而且还有雄厚的师资力量,一些高精尖人才集中在那里,所以他们的业务会越做越好,越做越大。这样下来,最后难免导致中小型医院的业务日渐萎缩,对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兴趣势必会降低,这无疑不利于医院专科人才的培养。”
不过,曹长列也表示,“也许这个培养和准入制度建立多年以后,它的好处还是能表现出来的。因为现在还不知道国家在建立这样一个准入制度以后,会不会强制性要求医院培养专科医师还不好说,如果是强制性的话,应该说对医院人才的补充还是有帮助的。”
刘和根和刘小明都表示:“国家应该建立这样一个培养和准入制度,它不仅能解决医院对专科医师需求的瓶颈,更重要的是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医学毕业生一次分配就定终生的现状,使医院人才分流趋向合理化,特别是有利于解决中小型医院的人才需求和培养不足的尴尬。”
但一些专科医院和民营医院的管理者们,对建立专科医师培养和准入制度表示“无所谓”,深圳市一家骨专科医院的负责人黄先生就明确表示,“我们的人才基本上在引进时就已经在一定的领域里有所成就,不同于刚刚毕业的年轻大学生,而且现在医院基本上都是这种人才引进方式,所以我们也根本就不用花费时间、财力去培养专科医生。”浙江一家规模较大的民营医院院长也表达了比较类似的观点:“我们医院的发展模式就是首先重金引进高端人才,他们本身就是相关领域里的专家了,当然不必再去进行专科培养。当然,我们不反对其他医院推行这样的准入制度,因为这样一来,我们引进的较年轻的人才就会是接受过专科医师培养的专业人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