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社区专刊》接到社区医生的反映,这些医生说出了他们的担心:
由于我国很多高等医学院校没有开设全科专业,很多地区还没有全科专业毕业的专门人才从事全科医疗,其中少部分是专科毕业,经过全科规范化培训,成为全科医生。大部分人是经过短期全科理论和岗位技能培训,或自学参加全国全科医师资格考试转岗成为全科医师的。这些社区医生的职称评定,依然按照临床各科职称的评定办法,获得的是临床系列的职称。
一些社区医生还担心没有全科职称,却在做全科工作,一旦发生医患纠纷,社区医务人员会处于很被动地位。他们呼吁,应尽快健全全科医师职称评定工作。
据了解,有的地区开始探索全科医师职称评定办法。上海市卫生局根据卫生部有关全科医学教育文件精神,已在2005年前完成培训5000名基本合格的全科医师工作。并在解决社区卫生人员职称方面进行了探索。今天,本版特地向读者朋友推荐两篇相关文章,以供大家借鉴。
我们想知道,作为社区卫生服务人员,您在评定职称过程中,是否遇到过困难?您所在地区是怎样解决社区卫生人员职称问题的?欢迎您参加本版的讨论和交流。
——本刊编辑
政府要有所“动作”
全科医学这一概念引入我国时间较短,广大群众对全科医生所发挥的巨大社会作用了解甚少,也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我们在调研过程中,经常会听到“全科医生的社会地位较低;全科医生队伍不能适应初级卫生保健服务的需要”等反映。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全科医生队伍素质不一。另一方面,有些地区对全科医学的理念理解不深,把卫生院简单地转变成社区医疗服务站,把原来的专科医生改名为全科医生,就认为是建立了社区卫生全科队伍。
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了全科医生队伍管理机制一直不完善。目前,全科医生就业机制尚不完善,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来引导人才通向基层、通向农村,而且有些地区未设置独立的全科医师技术职务系列,制定相应的任职资格标准、考核标准以及职称评定标准。
国家10部委《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若干意见》要求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要依托现有的基层卫生组织。但是如果不能解决社区卫生人员“全科职称”等现实问题,这支队伍就很难长期稳定下去。政府必须有长远的发展计划,结合我国的国情,制定相应的配套政策,采取适当措施,才能使全科医学得以发展。
打造全科队伍要有培养模式
虽然,在全科队伍建设和管理机制上,尚有各种不足,但是如何能够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师管理机制,全科医生晋升职称与专科医生晋升,应该有什么区别?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探索:
全科医生评定职称的要素
理论内容:
生物医学基础 主要课程包括人体发生学、人体结构和机能学、医学病原学和病理生理学等,约占总课时的20%.要求学生掌握人类生命过程、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及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掌握疾病的概念以及疾病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
临床医学 主要包括诊断学、药物治疗学、临床常见病症处理、急救学、中医学和老年病学等,约占总学时数的50%.要求学生掌握常见病症的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和确定治疗方案;能应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进行疾病的预防、治疗、康复和保健;掌握急重症的处理技术和常用护理技术。
行为医学 主要开设流行病学、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概论、社区技能学、医学心理学、卫生学和卫生管理学等,约占总学时数的30%。要求学生掌握社区工作的基本知识,正确处理好医疗保健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社会与医学、家庭与医学的关系;掌握社区病因的调查方法、社区病因诊断、社区病因预防及社区病因治疗;要求学生掌握有关卫生管理知识,并应用这些知识解决社区中医疗保健的实际问题。
技能内容:
熟练掌握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基本技能,初级急救的基本技术,临床的合理用药等技能。
由于全科医师的临床诊断思维和治疗手段,不同于普通的临床专科医师。因此必须掌握卫生心理、精神卫生和社会心理学测试等技能,这样才能应用“以人为本”的新颖诊疗模式,较好地为居民提供“六位一体”的服务。
全科队伍培养模式
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基本单元是以全科医师为骨干的团队服务模式,全科医师应该是团队的领导者,组织者、管理者。因此他们还需有人际沟通能力和有关组织、管理、协调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
管理培养模式 主要培养对象是全科医学管理者,包括医院院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站点的管理人员;目的是掌握全科医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知识,明确全科医学的意义,掌握全科医疗服务的特点,从而为其决策全科医学服务提供理论支持。
转岗培训模式 对目前在岗的从事社区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实行“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也叫“拾遗补缺班”,在上海有“防保业务提高班”、“社区护理班”、“社区康复班”等,采用半脱产轮训方式。其目的是快速合成,以适应当前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的需求。
在职培养模式 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中专学历较年轻的在职医生。他们经过成人高考后入学,通过3年正规全科医学学习,以及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
全科医学生培养模式(少数医学院校) 培养对象是参加高考的应届高中毕业生。他们经过5年(本科)的全科医学正规学习,以及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后,初步达到全科医生的要求。这是目前高等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而采取的培养道路。
高层次培养(规范化培训)模式 主要培养对象是具有本科以上学历的在职医生。由于这些学员都已接受过医学院校的正规培养,故全科医学的培养目的是按全科医学的要求,让其进行48个月系统的学习和实践全科医学知识,并结合临床实习和社区调查研究实践教学,从而达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生标准。
鉴于此,我认为,对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首先应整合资源,提高认识,发挥资源互补优势,形成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网络。其次要切实建设好临床培训基地和社区培训基地及相应的师资带教队伍。此外还应制定相关政策,稳定社区全科医生的工作状态。
尽快解决社区医生现实之忧
提高认识,完善规划 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应牢固树立起“发展社区、人才为本”的思想。有关部门要建立全科医学培训网络和有效的运行机制,保证全科医学师资培养、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教材开发的经费投入;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调,医学院校和卫生机构要积极参与,把全科医学教育纳入社区卫生服务建设和医学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把人才培养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统筹考虑,协调发展。
科学管理,保证质量 卫生部已经颁发了《全科医生岗位培训大纲(试行)》、《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大纲(试行)》以及《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试行办法》,这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各个地区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要根据不同的对象采取多种培训形式,注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编写科学、规范的培训教材,不断提高培训质量。要高度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师资的培养工作,把师资培训作为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和重要任务。
制定政策,稳定队伍 政府部门要尽快制定全科医师执业标准,实行全科医师注册制度,卫生和人事部门应尽快建立全科医师职称系列,以解决全科医生的后顾之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