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对寄生虫的认识由来已久, 显微镜的问世对寄生虫学的发展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寄生虫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始于1860年。近30年来,由于各种新技术的开发应用,特别是电子显微镜和分子生物学的研究,使得对寄生虫的研究进入亚细胞、分子和基因水平。对寄生虫致病机制、诊断和防治方面的研究均取得了显著成绩。
建国初期我国寄生虫病流行广泛,危害严重,不仅对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造成危害,而成为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而且严重制约社会经济发展。建国后国家对多种寄生虫病有针对性地开展防治工作,把疟疾、血吸虫病、丝虫病、黑热病和钩虫病列为重点防治的“五大寄生虫病”。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血吸虫病和疟疾的发病人数已从建国初期的1 116万和3 000余万分别下降到目前的76万和30万;黑热病于1958年就已得到全面有效的控制;至1994年,全国已基本消灭了丝虫病,现有6个省、市、自治区通过省级评审,达到消灭丝虫病的标准。然而我国寄生虫病防治的任务还十分艰巨,有些寄生虫病的防治虽已取得显著成绩但疫情不稳定,局部地区有反复。如恶性疟尚未得到有效控制,部分地区的疟疾疫情比较严峻;血吸虫病在部分地区疫情有所回升,钉螺分布面积扩大;丝虫病、黑热病面临监测新感染者和媒介昆虫的艰巨任务;肠道线虫病、带绦虫病和囊虫病、包虫病、旋毛虫病、肝吸虫病和肺吸虫病等在全国和局部地区成为亟待引起足够重视的寄生虫病,机会致病寄生虫和其他寄生虫感染亦应列入防治工作的整体规划。近年我国在全国范围的寄生虫感染调查发现,我国有人体内寄生报告的人体寄生虫有229种,其中线虫35种,吸虫47种,绦虫16种,原虫41种,其它寄生动物90种。上述情况显示,我国目前寄生虫病的流行还相当严重。因此,我国寄生虫病的防治仍然是公共卫生中的重要课题。
根据目前情况,国家已提出了寄生虫病的防治目标,制定了某些虫种防治的国家标准。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采取全社会和专业人员结合、各种防治措施并重、从防治实际需要出发综合治理,最终达到控制和消灭寄生虫病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