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染色标本在普通光学显微镜下可以观察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染色性、特殊结构(芽胞、荚膜、鞭毛)、异染颗粒等。
因为在接近中性的环境中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合,故常用碱性苯胺染料如美蓝、结晶紫、碱性复红等染色细菌。
细菌标本经染色后,除能清楚看到细菌的形态、大小、排列方式外,还可根据染色反应将细菌进行分类,因此染色标本的检查在细菌的鉴定中应用最广,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细菌染色的基本程序:涂片(干燥)→固定→染色(媒染)→(脱色)→(复染)。
(一)常用染料
用于细菌染色的染料,多为人工合成的含苯环的有机化合物,在其苯环上带有色基与助色基。带有色基的苯环化合物一色原,虽然本身带色,但与被染物无亲和力而不能使之着色,助色基并不显色,但它本身能解离,解离后的染料可以与被染物结合生成盐类,使之着色。根据助色基解离后的带电情况,可将染料分为碱性和酸性两大类。此外,还有复合染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1.碱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正电荷,易与带负电荷的被染物结合。由于细菌的等电点在pH2~5之间,在碱性、中性、弱酸性的环境中细菌均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染料结合而着色。常用的染料有碱性复红、结晶紫、美蓝等。
2.酸性染料:电离后显色离子带负电荷,易与带正电荷的被染物结合。一般情况下细菌都带有负电荷故不易着色。如果降低菌液的pH使细菌带正电荷,则可被染色。酸性染料通常用来染细胞浆,而很少用于细菌的染色。常用的酸性染料有伊红、刚果红等。
3.复合染料(中性染料)及荧光染料:复合染料是碱性染料和酸性染料的复合物,如瑞氏染料(伊红美蓝)、姬姆萨染料(伊红天青)等;荧光染料如荧光标记的抗体,荧光素常用异硫氢基荧光素。这些染色常用于某些特殊的染色技术中。
(二)常用的染色方法
在细菌感染标本的检查中,临床上常用的染色方法有革兰染色、抗酸染色和荧光染色。
1.单染色法:用一种染料将细菌和周围物体染成同一种颜色,称为单染色法。如吕氏美蓝或稀释复红染色法。细菌经单染色法处理后,可观察其形态、排列、大小及简单的结构,但不能显示各种细菌染色性的差异。
2.复染色法: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染料染色的方法,称为复染色法或鉴别染色法。常用的有革兰染色法和抗酸染色法。
(1)革兰染色:本法是细菌学中最经典、最常用的染色方法。除粪便、血液等极少数标本外,绝大多数标本在分离培养之前都要进行革兰染色、镜检。通过革兰染色将所有细菌分为G+菌和G-菌两大类,可初步识别细菌,缩小范围,有助于进一步鉴定。甚至有时结合细菌特殊形态结构及排列方式,对病原菌可进行初步鉴定,如脑脊髓膜炎患者,取其脑脊液涂片、革兰染色、镜检,如检到革兰阴性、肾形、凹面相对的双球菌,位于细胞内或细胞外,可报告“找到革兰阴性双球菌,形似脑膜炎奈瑟菌”;如检到革兰阳性、菌体周围有明显荚膜的双球菌,可报告“找到革兰阳性双球菌,形似肺炎链球菌”。其结果为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了依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革兰染色除用以鉴定细菌外,病原菌革兰染色特性可为临床选择用药提供参考,帮助临床制订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因为G+菌与G-菌对一些抗生素表现出不同的敏感性,且其致病物质(前者产生外毒素而后者多产生内毒素)及其作用机理不同。
(2)抗酸染色:抗酸染色也可将细菌分为两大类:即抗酸性细菌和非抗酸性细菌。因为临床上绝大多数病原菌为非抗酸性细菌,所以抗酸染色不作为临床上常规的细菌检查项目,只针对性用于结核病、麻风病等的细菌检查。疑似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标本,经抗酸染色后以油镜检查,即可作出初步鉴定。将有肺结核症状病人的痰标本,制成涂片后,作萋-纳染色镜检,根据所见结果即可报告“找到(未找到)抗酸菌”.再如有肾感染症状的病人,取其尿标本,经离心沉淀后作涂片,行萋-纳及潘本汉抗酸染色,如两张涂片均查见红色抗酸杆菌,可报告为“找到抗酸分枝杆菌”。对临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3.荧光染色:荧光染色法敏感性强,效率高而且容易观察结果,在临床细菌鉴定中有很大的实用价值。主要用于结核分枝杆菌、麻风分枝杆菌、白喉棒状杆菌及痢疾志贺菌等的检测。如痰标本涂片、固定,用荧光染料金胺0法(也称金胺O-罗丹明B法)染色,以荧光显微镜检查,在暗背景中可观察到呈金黄色荧光的菌球。
除以上所述染色方法外,用于细菌鉴定的还有鞭毛染色、异染颗粒染色等。鞭毛染色后于显微镜下可观察到菌体上有无鞭毛、鞭毛的位置及数量,在细菌鉴定中,特别是非发酵菌的鉴定中很重要。疑为白喉棒状杆菌感染,进行涂片检查,除证实为革兰阳性典型棒状杆菌外,还须用异染颗粒染色法,镜检异染颗粒,方可初步报告“检出形似白喉棒状杆菌”,为临床早期诊断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