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前所述,常规凝血检验的四个项目中只有Fbg是可以定量的(Clauss法),Clauss法使用的标准曲线可以溯源到国际标准品,可以实现标准化, 而衍生法Fbg定量是根据血浆浊度变化来换算结果,不仅与真实浓度存在偏差而且也不能标准化。国内销售的Fbg定标血浆多数经过WHO参考血浆(如#98/612)校准定值,但是用户在使用时通常不注意试剂批号的变化,造成了实验室之间测定结果的差异。由于实验室很难直接使用国际标准品或参比血浆来校准自己的工作曲线,批号造成的Fbg定量差异不易消除;同时由于Fbg测定试剂是单一凝血酶,每次又是过量使用,所以这种差异还不是很大。PT和APTT的情况则迥然不同,在试剂成份上二者都使用了不同类型的混合物,其中的不同成份对凝血因子的敏感性不同,从而导致使用不同品牌或批号的试剂时,结果出现较大差异,如果与不同原理的凝血仪搭配组合,其波动幅度甚为可观。笔者认为,试剂的特殊性、检测方法和终点判定的差异性从根本上决定了这些指标应用的特异性,也即不同检测体系具有各自独立的参考范围。尽管这些指标是定量的,其量值却不具有溯源性,而且其参考范围具有及时更新的必要性,当仪器维护或校准、试剂批号更换之后,有必要重新确定内部参考范围,这与血细胞计数的要求是完全不同的。
如此做法对于临床实验室无论在成本消耗上,还是志愿者选择上都有一定难度,而且频繁变化的参考范围不利于报告解释。在实践中我们不妨沿用正常对照的方法,比如,超出正常对照3秒以上视为PT异常,该对照可以是新鲜血,也可以是冷冻健康人血浆,在一定时限内可以作为正常对照使用。
INR作为PT标准化的一种尝试日趋完善,在抗凝治疗中其参考范围已经得到了成熟应用,因此INR这一演算比值及其治疗的预期范围是应该继续沿用的。应该注意的是,基于手工方法的INR报告方式推行以后,自动化凝血仪逐步得到了广泛使用。仪器测试原理与手工法显著不同,对凝血活酶ISI以至INR产生较大的影响而且程度不确定,仪器的广泛使用破坏了INR体系原有的可靠性和精密度。据文献报道,同一厂家的相同机型对INR的影响都显著不同,因此对仪器的校正就显得十分必要。
我们必须明确:INR是WHO利用IRP标定凝血活酶试剂后,手工测定PT时优化报告的一种方法和理念。在此基础上可以减少室间差异及提高报告的可比性,凝血活酶校准时要求使用参考品和试管倾斜方法判定结果,然而,将商品化凝血活酶在自动化凝血仪上检测标本时,原理发生了改变,这种校准方法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了。这时我们校准的不再仅仅是凝血活酶,而是检测系统—包括凝血活酶和检测技术(仪器)的系统。此外,还要严格限定试剂标识ISI的适用范围。早期试剂的ISI都是针对手工法确定的,为了避免混乱,通过多年研究和专家的倡导,厂家已经开始分别提供针对不同仪器型号的凝血活酶ISI,但是要测定不同仪器和试剂所有组合的各自ISI显然是不可能的;有研究表明,制造商为每一批凝血活酶试剂提供的ISI不一定就是准确的,定标血浆的不当使用将导致INR的校准偏差;这使实验室内部校准显得尤为必要。
国外自动化凝血分析仪发展的四十余年是个技术推陈出新、概念提出并不断完善的过程,我国在短时间内完成了设备的升级换代,而在基本概念和应用中还有一些模糊甚至错误的认识和做法。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总而言之,虽然凝血检验的结果都是定量指标,但是准确度的概念由于试剂和方法等方面的因素至少在目前还不适于PT、APTT和TT的评价,同时这三个指标也不适于建立或提出通行的参考范围,必要时可参照正常对照标本的测定值进行结果解释。INR的参考范围仅适用于抗凝治疗,而不能在凝血功能筛查时使用。质控血浆作为评估系统稳定性的均一物质,其赋值区间不一定适用于实验室检测体系,不能作为参考物质或标准品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