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达标率仅为25%,只有32%的胰岛素使用者坚持开展自我血糖检测(SMBG);口服药与胰岛素合用的患者SMBG平均频率为每月4.5次,单独使用胰岛素的患者SMBG频率每月仅2.8次。”10月29日,在本报主办的血糖检测技术研讨会上,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中国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医师分会会长纪立农教授强调,要重视对糖尿病患者的教育,并呼吁医疗机构规范使用血糖监测系统,建议医保能负担合理数量的血糖检测试纸。
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糖尿病研究室副主任王煜非教授介绍,目前SMBG已成为糖尿病治疗计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医生需要了解患者每天不同时间及状态下的血糖水平,以确定治疗方案,包括空腹、餐后、睡前等。血糖监测系统根据酶的不同可分为葡萄糖氧化酶和葡萄糖脱氢酶两类。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如果血糖仪选择不合适,会导致血糖检测数值的误差,增加医疗风险。
纪立农教授指出,应用葡萄糖脱氢酶的血糖监测系统,虽然会产生假性偏高的血糖结果,但临床实践表明,这种情况在糖尿病人群中的发生率不到1%.对于静脉注射含麦芽糖的免疫球蛋白、口服木糖试验诊断和半乳糖血症患者,应提醒急诊科、肾脏科、消化科、新生儿科予以警惕。对于应用葡萄糖氧化酶的血糖监测系统,除严防患者血液氧含量的干扰外,还需提醒医患双方共同注意,防止还原性药物,如乙酰氨基酚类药物(百服宁、必理通、泰诺、扑热息痛等)、阿司匹林等水杨酸类药物以及维生素C等干扰导致的检测误差。医疗机构在使用血糖监测系统为患者检测时,应正确规范地使用这两种不同的血糖监测系统。
卫生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也到会听取了专家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