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使您更好的了解临床检验技师的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特搜集相关资料供大家参考。
采血方法的质量控制
1.患者:患者活动情况、精神状态、药物、年龄、性别,种族、样本采集时间、吸烟、季节等都会影响检测结果。如正常人一日之间,白细胞数、嗜酸性粒细胞数、血小板数等均有一定的波动。
2.采血:采血前,患者应尽量减少运动保持平静。住院患者应在早晨卧床时取血。冬天,患者从室外进入室内,应等其暖和后再采血。止血带结扎时间超过2分钟,大静脉血流受阻而使毛细血管内压增高,血管内液与组织液交流,使分子质量<5000的物质逸入组织液,或缺氧引起血液成分的变化,使检查结果增高或减低。
3.溶血:血细胞内、外各种成分有梯度差,有的成分相差数10倍,故在采集、运输、保管、分离血细胞时应尽量避免溶血。因容器不洁、接触水、强力振荡、操作不慎等可引起溶血,使红细胞计数、血细胞比容、血浆或血清化学成分(如钾、镁、转氨酶、胆红素)等多项指标检验结果增高或减低,不能确切反映原始标本的实际含量。
4.样本处理:血液样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并尽快进行检查,样本保存不当直接影响实验结果。血浆在4℃保存24h后,某些凝血因子活性减少95%.低温(4℃)保存血液可使血小板计数结果减低。因此,应根据实验项目确定最佳的保存条件。
5.结果分析:分析结果时,应考虑药物、饮食等因素对结果的影响。同时,应密切结合临床。如患者有严重腹泻或呕吐时,红细胞计数可因脱水而相对性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