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药理学,相关专业知识,中药士,辅导精华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概述:
(1)四性(四气):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根据性质可分为:寒凉、温热两类。
(2)寒凉→热证。温热→寒证。
(3)现代研究: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表现在中枢神经系统、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代谢功能等。
寒凉、温热药的药理作用有差异:
1.对植物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主要有三个方面:
(1)临床病人:寒证、热证→表现出: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①寒证→唾液分泌量↑、心率、基础体温、血压、呼吸频率↓→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低→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低。
②热证→植物神经平衡指数偏高→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偏高医`学敎育网搜`集整理。
应用温热药、寒凉药治疗→症状改善,植物神经平衡指数正常化。
说明:寒、热证→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寒凉药抑制交感,温热药增强交感→纠正紊乱。
(2)正常动物:寒凉药或温热药→长期给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举例:寒凉药→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尿中17-羟皮质类固醇排出量↓(儿茶酚胺含量↓),血浆和肾上腺多巴胺β-羟化酶活性↓(儿茶酚胺合成↓),心率、耗氧量↓(儿茶酚胺作用↓)→抑制交感神经-肾上腺系统功能。
(3)动物证候模型:
“甲低”阳虚证模型动物→体温↓、心率↓等(交感抑制的表现)。
温热性(温肾助阳药)→改善。
说明:温热药增强交感神经功能。
结论:寒凉药、温热药→调节植物神经功能。
调节机制:
现代认为:通过调节植物神经的递质、受体、环核苷酸(第二信使,参与细胞内信息传递)水平。
寒凉药→升高M受体、 cGMP(环磷鸟苷)水平→兴奋副交感。
温热药→升高β受体、cAMP(环磷腺苷)水平→兴奋交感。
小结:对植物神经系统温热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副交感神经系统→抑制;寒凉药相反。
机制:影响相应递质、受体、环核苷酸。
2.对内分泌系统功能的影响
寒凉药、温热药作用不一样。
(1)温热(补益药)明显促进→兴奋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甲状腺轴、性腺轴功能。
举例:
温热药→寒证大鼠→TSH(促甲状腺激素)含量、基础体温↑(增强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强肾上腺皮质),缩短动情周期,促黄体生成素释放↑(增强性腺)。
说明:温热药促进内分泌。
(2)寒凉药→抑制内分泌功能。
举例:
龟甲→T3造成甲亢模型大鼠(阴虚、热证)→血清T3、T4↓(抑制甲状腺)。
小结:对内分泌功能温热药显著促进;寒凉药抑制。
机制:影响内分泌腺功能(肾上腺、性腺、甲状腺)。
3.对基础代谢的影响
寒凉药、温热药通过两个途径影响基础代谢。
(1)影响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影响代谢。
举例:
温热药→兴奋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甲低阳虚证模型→体温↑(增强基础代谢)。
甲亢阴虚证模型→基础代谢高→表现:能量消耗增加,产热增加,尿量减少、血浆黏度增高、饮水量增加,体重减轻。
寒凉性→纠正上述症状,T3、T4↓→抑制甲状腺功能(抑制基础代谢)。
(2)寒凉药、温热药影响细胞膜钠泵(Na+,K+-ATP酶)的活性→影响代谢。
温热药→兴奋红细胞膜钠泵活性,细胞贮能、ATP含量↑。
寒凉药→抑制红细胞膜钠泵活性→抑制产热。
小结:对基础代谢温热药增强;寒凉药抑制。
机制:影响甲状腺、细胞膜钠泵。
4.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影响
表现在两个方面:
(1)临床:寒凉药→中枢抑制→表现:抗惊厥、解热、镇痛、镇静等。
部分温热药→中枢兴奋
(2)动物:寒凉药→痛阈值、惊厥阈值(最小刺激量)↑→中枢抑制。
温热药→痛阈值、惊厥阈值↓→中枢兴奋。
说明:寒凉药抑制中枢、温热药兴奋中枢。
对中枢作用的机制:现代研究表明:
温热药→脑内兴奋性递质NA↑,抑制性递质5-HT↓。
寒凉药→相反,NA、DA↓,5-HT↑。
小结:对中枢神经系统温热药→兴奋中枢;寒凉药→抑制中枢。
机制:影响NA(DA)、5-HT。
5.抗感染及抗肿瘤作用
寒凉药显著。
寒凉药→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增强免疫等多种药理作用→抗感染。
寒凉药→抑制恶性肿瘤→抗肿瘤。如清热解毒药。
小结:抗感染、抗肿瘤,寒凉药显著。
- · 黄连
- · 影响中药药理作用的因素
- · 中药五味的现代研究
- · 中药四性(四气)的现代研究
- · 中药药理学的概念与研究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