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心电图的形成
心脏每时每刻按着一定的速率和节律跳动,心脏每次跳动之前,首先产生电激动,电激动始于窦房结,并沿心脏的特殊传导系统下传,先后兴奋心房和心室,使心脏收缩执行泵血功能。这种先后有序的电兴奋的传播,可经人体组织传到体表,产生一系列的电位改变,并被记录下来形成心电图。心电图反映的是心脏兴奋的产生、传播和恢复过程中的生物电变化,是心脏各部分的许多心肌细胞先后发生的电位变化的综合表现,不是由于心脏的机械收缩所产生。
⑵ 心电导联的概念
为了记录心电,将探测电极安置于体表相隔一定距离的两点,此两点即构成一个导联,两点的连线代表导联轴,具有方向性。
⑶ 常用导联的种类
标准肢体导联:Ⅰ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左臂和右臂;
Ⅱ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右臂和左腿;
Ⅲ导联:两个测量电极分别置于左臂和左腿;
加压单极肢体导联: aVR、aVL、aVF;
单极导联(胸导联): V1、V2、V3、V4、V5、V6
⑷ 正常心电图波形的临床意义
P波,最早出现,幅度最小,反映心房的除极过程。
P-R间期,从P波起点到QRS波群起点的时间间隔,反映心房除极到心室除极的时间间隔,正常为0.12~0.20秒。
QRS波群,是心电图中幅度最大的波群,反映心室除极的全过程,正常为0.06~0.16秒。
S-T段,QRS波群终点到T波起点的一段。
T波,QRS波群后向上或向下的一个圆钝波,为心室复极波。
Q-T间期,QRS波群起点到T波终点,是心室开始除极到复极全部完成所需的时间。
正常人ST段光滑,凹面向上,轻度上抬或下移0.5~1mm,V1~V3导联可上抬2~3mm.引起ST段偏移的原因为:心肌缺血、心室肥厚及劳损、药物及生理因素所致。
ST段抬高常见于:
⒈斜坡型上抬:见于超急性期心肌梗塞、变异型心绞痛等;
⒉凹面型向上抬:见于急性心包炎、少数超急性期心肌梗塞等;
⒊弓背型抬高:见于心肌梗塞急性期、变异性心绞痛等;
ST段压低的原因:
⒈生理性连接点型ST段下降
⒉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
⒊记性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继发性ST段改变:见于心室肥大、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等;
⒋洋地黄中毒;
⑸ 心电(ECG)监测的临床意义
心电监测分为心律(节律)监测和心率(速率)监测。所谓心律,是指心跳的规律性,即每一次心跳与下一次心跳的周期间隔是否相等;所谓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心律和心率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危重病人ECG监测,是对心脏节律监测最有效的手段。通过监测,可发现心脏节律异常,各种心律紊乱,如房性、室性早搏,心肌供血情况、电解质紊乱等。
速率监测:
引起心率增快的原因:
1)缺氧 2)发热 3)血压早期下降 4)失血 5)疼痛 6)药物 7)异位节律等;
引起心率减少的原因:
1)极度缺氧 2)心肌缺血 3)心脏抑制药物中毒 4)危重情况 5)室颤 →停搏死亡
6)传导阻滞 7)电解质高钾情况下
⑹ 心率和脉率的关系
心率是指心脏每分钟跳动的次数,脉率为每分钟心脏有效搏动产生脉搏的次数。正常情况下心
率等于脉率,在心脏功能不好或心律紊乱的情况下(如房颤病人),脉率可小于心率。
⑺ 心率的正常值:
成人 60~100次/分
2~3岁小儿 100~120次/分
1岁以下小儿 110~130次/分
新生儿 120~140次/分
⑻ 影响心电信号的因素:
外科电设备干扰;
对干扰波形没有进行过滤;
没有外接地线;
心电电极片没有安置好;
使用过期的或重复使用一次性电极片;
安置电极片部位皮肤未清洁或皮屑、毛发导致电极接触不良;
监护仪一般都可监护多导或12导联ECG,并可以对ECG波形作进一步分析,如心律失常分析、起搏分析、ST段分析。
监护ECG并不能完全替代标准心电图机,目前监护的ECG波形一般还不能提供心电波形更细微的结构,而且两种仪器在测量电路中的带宽也不同。(9) 心电干扰:
心电信号是一种相对微弱的电信号,因此,很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扰,如:
⑴肌电干扰。当粘贴心电电极下的肌肉收缩时,会产生肌电,肌电信号对心电信号也会产生干扰。而且这类干扰具有与ECG信号相同的频谱带宽,不能简单地用滤波器加以消除。
⑵运动干扰。病人身体的运动将会引起ECG信号的变化,其影响程度,要视这种运动的幅度和频率,如果在心电放大器带宽之内,监护仪也是很难克服的。
⑶电极接触干扰。从人体到ECG放大器电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信号通路上的任何干扰都会造成强烈的噪声,可能会使ECG波形变得模糊不清,这种噪声常常是由于电极与皮肤的接触不良所致。这类干扰的防止主要从使用方法上加以克服,仪器的可靠接地,不仅对抗干扰有好处,还可保护病人和操作者的安全。
⑷高频电刀的干扰。当手术过程中使用高频电刀时,加在人体上的电能量所产生的电信号幅值远远大于心电信号,而且频率成份十分丰富,从而使心电放大器达到饱和状态,而无法观察到正常的ECG波形。监护仪的抗高频电刀功能是指在高频电刀撤消后5秒内,监护仪迅速恢复正常监护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