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慢性传染病、媒介生物控制、消毒、医院感染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一、鼠疫 | 1.鼠疫病原 | 了解 | |
2.鼠疫疾病过程 | 了解 | ||
3.鼠疫自然疫源地 | (1)宿主 | 了解 | |
(2)媒介 | |||
(3)鼠疫自然疫源地 | |||
4.鼠疫感染人类 | (1)鼠疫的临床表现 | 熟悉 | |
(2)诊断 | |||
(3)治疗 | |||
5. 鼠疫的预防与控制 | (1) 监测 | 掌握 | |
(2) 动物间鼠疫控制 | |||
(3) 防止鼠疫感染人类 | |||
(4) 人间鼠疫处理 | |||
二、霍乱 | 1.病原 | 了解 | |
2. 流行病学 | 了解 | ||
3.临床表现 | 熟悉 | ||
4.诊断 | 掌握 | ||
5.治疗 | 熟悉 | ||
6. 预防与控制 | (1)确保安全供水,搞好环境卫生 | 熟悉 | |
(2)加强食品卫生监督和管理 | |||
(3)加强疫情监测 | |||
(4)做好疫情报告 | |||
(5)积极开展健康教育 | |||
三、病毒性肝炎 | 1.病原学 | (1)病原学 | 了解 |
2.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3.临床表现 | (1)急性肝炎 | 掌握 | |
(2)慢性肝炎 | |||
(3)肝硬化 | |||
(4)病毒携带者 | |||
4.预防 | (1)免疫接种 | 熟练 | |
(2)传染源管理 | |||
(3)切断传播途径 | |||
四、细菌性痢疾 | 1.病原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1) 急性细菌性痢疾 | 了解 | |
(2) 慢性细菌性痢疾 | 了解 | ||
4. 诊断 | 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了解 | |
5. 治疗原则 | 了解 | ||
6.监测 | 了解 | ||
7. 控制措施 | 了解 | ||
五 、伤寒和副伤寒 | 1.病原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熟悉 | ||
4. 诊断 | 熟悉 | ||
5. 治疗 | 了解 | ||
6. 预防与控制 | 了解 | ||
六、艾滋病 | 1.概念 | (1)定义 | 掌握 |
(1)定义 | |||
(2)报告时间 | |||
2.病原学 | (1)生物学结构 | 了解 | |
(2)亚型 | |||
3.流行病学 | (1)流行特征 | 熟悉 | |
(2)亚型分布 | |||
(3)传播途径 | |||
4.临床表现 | (1)临床分类 | 熟悉 | |
(2)临床症状 | |||
5.诊断和治疗 | (1)诊断 | 熟悉 | |
(2)治疗 | |||
① 抗HIV治疗 | |||
② 加强免疫治疗 | |||
③ 支持及对症治疗 | |||
④ HIV相关性疾病和机会感染治疗 | |||
七、脊髓灰质炎 | 1.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了解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掌握 | |
5. 诊断和治疗 | (1) 病例分类标准 | 掌握 | |
(2) 治疗原则 | 掌握 | ||
6.预防控制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 免疫接种 | 掌握 | ||
(3) 其他措施 | 掌握 | ||
八、麻疹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了解 | |
3. 流行病学 | 了解 | ||
4. 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了解 | |
5. 诊断标准 | 了解 | ||
6. 治疗原则 | 了解 | ||
7.控制措施 | (1) 健康教育 | 掌握 | |
(2)免疫接种 | |||
九、白喉 | 1.病原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了解 | ||
3.临床表现 | 了解 | ||
4. 诊断 | 了解 | ||
5. 治疗 | 了解 | ||
6. 预防与控制 | 了解 | ||
十、百日咳 | 1.病原学 | (1)致病物质 | 了解 |
(2)免疫性 | |||
2.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熟悉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3.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 熟悉 | |
(2)临床症状 | |||
(3)诊断方法 | |||
4.预防 | 儿童免疫接种 | 熟悉 | |
十一、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 1.病原学 | (1)主要抗原成分 | 了解 |
(2)主要致病因子 | |||
(3)免疫性 | |||
(4)耐药性 | |||
2.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熟悉 | |
(2)传播途径 | |||
(3)人群易感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
3.临床表现 | 临床症状 | 了解 | |
4.诊断与鉴别诊断 | (1)诊断 | 了解 | |
(2)鉴别诊断 | |||
5.预防 | 疫苗接种 | 熟悉 | |
十二、猩红热 | 1. 病原 | (1) 病原特征 | 掌握 |
(2) 致病机理 | 了解 | ||
2. 临床表现 | 熟悉 | ||
3. 诊断 | 熟悉 | ||
4. 治疗 | 了解 | ||
十三、流行性出血热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及传播媒介 | |||
(3)人群易感性和免疫性 | |||
(4) 流行季节性 | |||
4.临床表现 | (1)临床表现 | 掌握 | |
5. 诊断和治疗 | (1) 诊断原则 | 了解 | |
(2) 诊断标准 | |||
(3) 治疗原则 | |||
6.预防控制措施 | (1)预防措施 | 掌握 | |
(2)患者、接触者及其直接接触环境的管理 | |||
十四、狂犬病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1)病原 | 了解 | |
(2)分型 | |||
3.流行病学 |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性 | |||
4. 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熟悉 | |
5.诊断和治疗 | (1)诊断 | 熟练 | |
(2)治疗 | |||
6. 预防控制措施 | (1)行政干预 | 掌握 | |
(2) 暴露后预防性治疗 | |||
(3) 暴露前免疫建议 | |||
(4) 动物狂犬病控制措施 | |||
十五、钩端螺旋体病 | 1.病原学 | (1)生物学特性 | 了解 |
(2)分型 | |||
2.流行 | (1)传播条件 | 熟悉 | |
(2)传播途径 | |||
3.临床表现病学 | (1)临床症状 | 了解 | |
(2)后发症 | |||
4.诊断 | (1)流行病学资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了解 | |
(2)临床表现 | |||
(3)实验室检查 | |||
5.治疗原则 | (1)“三早一就” | 了解 | |
(2)预防和处理赫氏反应 | |||
6.预防措施 | (1)灭鼠 | 熟悉 | |
(2)圈养猪 | |||
(3)防洪、防涝 | |||
(4)避免接触疫水 | |||
(5)菌苗注射 | |||
(6)预防服药 | |||
(7)健康教育 | |||
十六、布鲁氏菌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动物布病 | 熟悉 | ||
3. 人类感染 | (1) 感染方式 | 熟悉 | |
(2) 流行特征 | 熟悉 | ||
4. 临床表现 | (1) 潜伏期 | 熟悉 | |
(2) 主要症状 | 熟悉 | ||
(3) 主要特征 | 熟悉 | ||
5. 诊断与鉴别诊断 | (1) 流行病学线索 | 熟悉 | |
(2) 上述临床表现 | 熟悉 | ||
(3) 血清学检查 | 熟悉 | ||
(4) 病原分离 | 熟悉 | ||
6. 治疗 | 熟悉 | ||
7. 预防与控制 | (1) 消灭和控制传染源 | 熟悉 | |
(2) 切断传播途径 | 熟悉 | ||
(3) 保护易感人群 | 熟悉 | ||
(4) 布病暴发疫情处理 | 熟悉 | ||
十七、炭疽 | 1. 炭疽病原 | 熟悉 | |
2.炭疽疾病过程 | 了解 | ||
3.人类炭疽感染 | (1) 人类感染方式 | 熟悉 | |
(2) 临床类型 | 熟悉 | ||
(3) 诊断 | 熟悉 | ||
(4) 治疗 | 了解 | ||
4. 炭疽的预防和控制 | (1) 加强宣传教育 | 掌握 | |
(2) 控制动物炭疽 | 了解 | ||
(3) 预防人类炭疽 | 熟悉 | ||
十八、斑疹伤寒 | 1. 病原 | (1) 病原特征 | 熟悉 |
(2) 致病机理 | 了解 | ||
2. 临床表现 | 掌握 | ||
3. 诊断 | (1) 血清抗体检测 | 熟悉 | |
(2) 病原检测 | 熟悉 | ||
4. 治疗 | 熟悉 | ||
5. 预防与控制 | 掌握 | ||
十九、结核病 | 1. 病原 | 掌握 | |
2. 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 | 掌握 | |
(2) 传播途径 | 掌握 | ||
(3) 易感人群 | 了解 | ||
3. 临床表现 | 熟悉 | ||
4. 诊断 | (1) 肺结核诊断标准 | 熟悉 | |
(2) 结核菌素试验 | 了解 | ||
5. 治疗 | (1) 治疗原则 | 熟悉 | |
(2) 治疗管理 | 熟悉 | ||
(3) 治疗药物 | 熟悉 | ||
(4) 治疗方案 | 掌握 | ||
6. 预防与控制 | (1) 监测 | 熟悉 | |
(2) 结核病控制策略 | 掌握 | ||
(3) 接种卡介苗及其作用 | 了解 | ||
(4) 讲究个人卫生,加强健康教育 | 熟悉 | ||
二十、麻风 | 1. 病原 | 掌握 | |
2. 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 | 熟悉 | |
(2) 传染途径 | 熟悉 | ||
(3) 人群易感性 | 熟悉 | ||
(4) 流行特点 | 了解 | ||
3. 临床表现 | (1) 潜伏期 | 熟悉 | |
(2) 临床表现 | 熟悉 | ||
(3) 临床分类 | 了解 | ||
(4) 麻风反应 | 掌握 | ||
4. 诊断 | 熟悉 | ||
5. 治疗 | 熟悉 | ||
6. 预防与控制 | 了解 | ||
二十一、破伤风 | 1. 病原 | 掌握 | |
2. 临床表现 | 熟悉 | ||
3. 诊断 | 掌握 | ||
4. 治疗 | 熟悉 | ||
5. 预防与控制 | 掌握 | ||
二十二、大肠埃希菌腹泻 | 1. 病原 | 熟悉 | |
2. 临床表现 | |||
3. 诊断 | |||
4. 治疗 | |||
5. 预防与控制 | |||
二十三、耶尔森菌小肠、结肠炎 | 1. 病原 | 熟悉 | |
2. 临床表现 | 了解 | ||
3. 诊断 | 了解 | ||
4. 治疗 | 了解 | ||
5. 预防与控制 | 了解 | ||
二十四、空肠弯曲菌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流行病学 | (1) 传染源 | 熟悉 | |
(2) 传播途径 | 熟悉 | ||
(3) 易感人群 | 熟悉 | ||
(4) 流行特征 | 熟悉 | ||
3. 临床表现 | 熟悉 | ||
4. 诊断 | 熟悉 | ||
5. 治疗 | 熟悉 | ||
6. 预防与控制 | (1) 传染源管理 | 熟悉 | |
(2) 切断传播途径 | 熟悉 | ||
(3) 监测与耐药性分析 | 熟悉 | ||
二十五、副溶血弧菌感染 | 1. 病原 | 了解 | |
2. 临床表现 | |||
3. 诊断 | |||
4. 治疗 | |||
5. 预防与控制 | |||
二十六、幽门螺杆菌 | 1.病原学 | (1)病原学分类 | 熟悉 |
(2)菌种特征及常规鉴定 | |||
(3)致病机理 | |||
2.临床表现 | (1)急性期感染 | 了解 | |
(2)慢性期感染 | |||
3.诊断要点 | (1)科研诊断标准 | 了解 | |
(2)临床诊断标准 | |||
(3)根除标准 | |||
4.治疗原则 | (1)适应症 | 熟悉 | |
(2)推荐治疗方案 | |||
(3)减少耐药菌产生 | |||
5.控制措施 | (1)预防措施 | 掌握 | |
(2)病人、接触者及其接触环境的管理 | |||
(3)国际措施 | |||
二十七、军团病 | 1. 病原 | 熟悉 | |
2. 临床表现 | |||
3. 诊断 | |||
4. 治疗 | |||
5. 预防与控制 | 掌握 | ||
二十八、莱姆病 | 1. 病原 | 了解 | |
2. 流行概况 | 熟悉 | ||
3. 宿主与媒介 | 熟悉 | ||
4. 临床表现 | (1) 潜伏期 | 了解 | |
(2) 临床分期 | |||
5. 诊断 | 了解 | ||
6.治疗 | 了解 | ||
7. 预防与控制 | (1) 卫生宣教 | 熟悉 | |
(2) 自身保护 | |||
(3) 环境防护 | |||
二十九、猪链球菌感染 | 1. 病原 | 熟悉 | |
2. 临床表现 | 掌握 | ||
3. 诊断 | 掌握 | ||
4. 治疗 | (1) 一般治疗 | 熟悉 | |
(2) 病原治疗 | 熟悉 | ||
(3) 抗休克治疗 | 熟悉 | ||
(4) 脑膜炎的处理 | 熟悉 | ||
(5) DIC的处理 | 熟悉 | ||
5. 预防与控制 | 掌握 | ||
三十、其它链球菌感染 | 了解 | ||
三十一、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 了解 | ||
三十二、衣原体肺炎 | 了解 | ||
三十三、支原体肺炎 | 了解 | ||
三十四、埃博拉出血热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地区分布 | 了解 | |
(2)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
(3)传播途径 | |||
(4) 人群易感性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掌握 | |
5. 诊断和治疗 | 了解 | ||
6.预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三十五、流行性乙型脑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 传播媒介 | 掌握 | |
(2)传染源 | |||
(3)易感人群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掌握 | |
5.诊断和治疗 | 了解 | ||
6.预防控制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免疫接种 | |||
(3)防蚊 | |||
三十六、登革热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熟悉 | |
(2)传播途径及因子 | |||
(3)人群易感性及免疫性 | |||
(4) 某些流行特征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熟悉 | |
5. 诊断和治疗 | 熟悉 | ||
6.预防控制措施 | (1)确认与管理传染源 | 掌握 | |
(2)切断传播途径 | |||
(3) 保护易感人群 | |||
三十七、流行性感冒 | 1.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2.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熟悉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掌握 | |
4.诊断标准 | 掌握 | ||
5.预防措施 | (1)疫苗 | 了解 | |
(2)药物 | |||
三十八、流行性腮腺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掌握 | |
5.诊断 | 了解 | ||
6.治疗 | 掌握 | ||
7.预防控制措施 | (1)传染源管理 | 掌握 | |
(2)切断传播途径 | |||
三十九、风疹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及流行病学 | 了解 | ||
3. 流行病学 | 掌握 | ||
4.诊断标准 | 掌握 | ||
5.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及主要并发症 | 了解 | |
6.治疗原则 | 掌握 | ||
7. 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急性出血性结膜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了解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了解 | |
5. 诊断和治疗 | 了解 | ||
5.预防控制措施 | 了解 | ||
四十一、牛海绵状脑病与人克雅氏病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1)传染源 | 熟悉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人群 | |||
4.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了解 | |
5.治疗和诊断 | 熟悉 | ||
6. 预防控制措施 | (1) 传染源管理 | 熟悉 | |
(2)切断传播途径 | |||
四十二、森林脑炎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了解 | ||
4.临床表现 | 掌握 | ||
5. 诊断和治疗 | 了解 | ||
6.预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三、手足口病 | 1.病原学 | 病原学 | 了解 |
2.临床表现 | 临床表现 | 熟悉 | |
3.实验诊断 | 了解 | ||
4.流行病学 | (1)储存宿主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掌握 | ||
(3)潜伏期 | 掌握 | ||
(4) 传染期 | 了解 | ||
(5) 易感性和抵抗力 | 了解 | ||
(6) 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四、水痘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了解 | ||
3.流行病学 | 掌握 | ||
4.临床表现 | 了解 | ||
5. 诊断和治疗 | 熟悉 | ||
6.预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五、尖锐湿疣 | 1. 概述 | 了解 | |
2.病原学 | 熟悉 | ||
3.流行病学 | 了解 | ||
4.临床表现 | 熟悉 | ||
5. 诊断和治疗 | 熟悉 | ||
6.预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六、生殖器疱疹 | 1. 概述 | 了解 | |
2.病原学 | 熟悉 | ||
3.流行病学 | 了解 | ||
4.临床表现 | 熟悉 | ||
5. 诊断和治疗 | 熟悉 | ||
6.预防控制措施 | 掌握 | ||
四十七、非淋菌性尿道炎(粘液脓性宫颈炎) | 1.病原学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了解 | ||
4.处理原则 | 熟悉 | ||
5.管理及预防 | 掌握 | ||
四十八、性病性淋巴肉芽肿 | 1.病原学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了解 | ||
4.处理原则 | 熟悉 | ||
5.管理及预防 | 掌握 | ||
四十九、软下疳 | 1.病原学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了解 | ||
4.处理原则 | 熟悉 | ||
5.管理及预防 | 掌握 | ||
五十、大肠杆菌 | 1.病原学 | (1)细菌学特征 | 了解 |
(2)致病因子 | |||
2.流行病学 | (1)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熟悉 | |
(2)流行季节与易感人群 | |||
(3)动物带菌情况 | |||
3.临床表现 | (1)出血性肠炎 | 熟悉 | |
(2)肾溶血性尿毒综合症 | |||
(3)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
4.预防 | (1)注意饮食和个人卫生 | 掌握 | |
(2)慎重应用抗生素 | |||
五十一、侵袭性链球菌感染 | 1.病原学 | (1)抗原构造 | 了解 |
(2)致病力和侵袭因子 | |||
2.临床表现 | (1)NF | 了解 | |
(2)Strep-TSS | |||
(3)诊断要点 | |||
3.流行病学 | (1)流行趋势 | 熟悉 | |
4.预防 | (1)健康教育 | 熟悉 | |
(2)早期诊断、治疗、隔离 | |||
(3)控制人—猪重症链球菌感染 | 熟悉 | ||
五十二、媒介生物 | 1.病媒昆虫 | (1)蚊 | 掌握 |
(2)蝇 | 掌握 | ||
(3)蟑螂 | 掌握 | ||
(4)臭虫 | 了解 | ||
(5)蚤 | 熟悉 | ||
(6)虱子 | 了解 | ||
2.病媒蛛形动物 | (1)蜱 | 了解 | |
(2)革螨 | |||
(3)羌螨 | |||
3.啮齿目动物 | (1)鼠类 | 掌握 | |
(2)灭鼠方法 | |||
五十三、消毒 | 1.基本概念 | (1)消毒 | 掌握 |
(2)灭菌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熟悉 | ||
(3)防腐 | 熟悉 | ||
(4)消毒剂 | 掌握 | ||
(5)灭菌剂 | 熟悉 | ||
(6)防腐剂 | 了解 | ||
2.物理消毒 | (1)热力消毒灭菌 | 熟悉 | |
(2)化学消毒 | |||
3.消毒效果监测 | (1)化学指示剂 | 熟悉 | |
(2)生物指示剂 | 熟悉 | ||
(3)监测方法 | 掌握 | ||
五十四、医院感染 | 1.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 | (1)定义 | 熟悉 |
(2)分类 | |||
2.医院感染与传染病的区别 | 掌握 | ||
3.医院感染的流行病学 | (1)医院感染流行病学的几个概念 | 熟悉 | |
(2)医院感染的流病特点 | |||
(3)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 | |||
(4)医院感染的流病调查 | |||
4.医院感染的监测 | (1)医院感染病例的监测 | 熟悉 | |
(2)医院感染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 |||
(3)医院感染环境卫生学监测 | |||
5.医院消毒、灭菌与隔离技术 | (1)医院消毒 | 了解 | |
(2)医院灭菌 | |||
(3)医院隔离技术 | |||
6.医院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 掌握 | ||
五十五、传染性非典型肺炎 | 1. 感染性肺炎病因 | 熟悉 | |
2.流行病学三环节 | 掌握 | ||
3.流行特征 | 掌握 | ||
4.临床诊断 | 熟悉 | ||
5.影响流行的因素 | 掌握 | ||
五十六、克里米亚-刚果出血热 | 1. 概述 | 熟悉 | |
2.病原学 | 熟悉 | ||
3.流行病学 |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人群易感性 | |||
4.临床表现 | 熟悉 | ||
5. 诊断和治疗 | 了解 | ||
6.预防控制措施 | 熟悉 | ||
五十七、人禽流感病毒 | 1.病原学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宿主动物和传染源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人群易感性 | |||
3. 临床表现 | 熟悉 | ||
4. 诊断标准 | 了解 | ||
5. 预防 | 熟悉 |
预防接种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一、概述 | 1.计划免疫的概念 | (1)预防接种与计划免疫 | 掌握 |
(2)计划免疫基本要素 | |||
2.计划免疫的免疫学基础 | (1)抗原与抗体 | 了解 | |
(2)免疫应答 | |||
二、疫苗及计划免疫实施 | 1.计划免疫所用疫苗 | (1)疫苗的分类 | 掌握 |
(2)免疫接种副反应 | |||
2.计划免疫实施 | (1)免疫程序 | 掌握 | |
(2)疫苗计划编制 | |||
(3)接种工作规范 | |||
(4)提高和维持免疫接种率 | |||
三、计划免疫工作管理 | 1.资料管理 | (1)免疫接种卡、证、表、册的建立和管理 | 熟悉 |
(2)基本工作资料的收集与管理 | |||
2.冷链管理 | (1)概念 | 掌握 | |
(2)冷链设备的管理 | |||
3.疫苗管理 | (1)贮存与运输 | 熟悉 | |
(2)预防用生物制品管理办法 | |||
4.人员培训、社会宣传动员 | (1)概念 | 熟悉 | |
(2)培训需求的评估 | |||
(3)制订培训计划、培训方式 | |||
(4)培训的评估 | |||
(5)健康教育 | |||
5.实验室管理 | (1)环境条件要求 | 了解 | |
(2)标本分离物、毒种的保存与管理 | |||
(3)工作质量控制 | |||
6.安全注射 | (1)概念 | 掌握 | |
(2)不安全接种的表现与后果 | |||
四、计划免疫监测与评价 | 1.接种率的监测与评价 | (1)接种率报告 | 熟悉 |
(2)接种率调查 | |||
2.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监测与评价 | (1)疾病监测与计划免疫监测 | 熟悉 | |
(2)监测方法、质量控制方法与要求 | |||
(3)监测分析及常用统计学指标 | |||
(4)监测系统的评价方法与指标 | |||
(5)暴发疫情调查 | 熟悉 | ||
3.疫苗质量与冷链监测 | (1)疫苗效价监测 | 熟悉 | |
(2)冷链温度监测 | |||
4.免疫监测与评价 | (1)免疫成功率监测 | 熟悉 | |
(2)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 |||
五、各论 | 计划免疫针对疾病的免疫预防及现行监测方案要求 | (1)脊髓灰质炎 | 掌握 |
(2)麻疹 | |||
(3)新生儿破伤风 |
寄生虫病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一、总论 | 1.寄生虫学 | (1)医学寄生虫学的研究内容 | 了解 |
(2)寄生现象 | 了解 | ||
(3)寄生虫的类型 | 熟悉 | ||
(4)寄生虫的生死方式 | 了解 | ||
(5)寄生虫侵入人体的途径 | 熟悉 | ||
(6)寄生虫的宿主 | 熟悉 | ||
(7)寄生虫免疫 | 了解 | ||
2.寄生虫病 | (1)寄生虫对宿主的损害 | 了解 | |
(2)寄生虫病的流行因素 | 掌握 | ||
(3)寄生虫病的诊断原则 | 掌握 | ||
(4)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 | 掌握 | ||
(5)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 | 掌握 | ||
二、疟疾 | 1.病原学 | (1)分类学地位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态学 | 熟悉 | ||
(4)对药物的敏感性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分布与危害 | 熟悉 | |
(2)传染源 | |||
(3)传播媒介 | |||
(4)人群易感性 | |||
(5)流行因素 | |||
(6)爆发流行的原因 | |||
3.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 了解 | |
(2)发作期 | 熟悉 | ||
(3)复发 | 熟悉 | ||
(4)复燃 | 熟悉 | ||
4.诊断标准 | (1)疑似病例 | 掌握 | |
(2)临床诊断 | 掌握 | ||
(3)确诊 | |||
(4)实验室检查 | 掌握 | ||
5.处理原则 | (1)治疗药物及应用 | 熟悉 | |
(2)治疗传染源、根治、抗复发治疗、预防、疫点处理 | 掌握 | ||
6.防治规划及目标 | (1)控制、基本消灭疟疾、消灭疟疾及基本消灭恶性疟标准 | 掌握 | |
(2)掌握疟疾防治管理办法 | |||
(3)掌握流动人口疟疾管理暂行办法 | |||
三、血吸虫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环节 | 掌握 | ||
(3)流行因素 | 掌握 | ||
(4)流行区类型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急性血吸虫病 | 熟悉 | |
(2)慢性血吸虫病 | |||
(3)晚期血吸虫病 | |||
4.诊断标准 | 确诊与分型的依据 | 掌握 | |
5.处理原则 | (1)治疗药物 | 掌握 | |
(2)治疗病人(急性、慢性、晚期) | |||
6.预防措施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群体治疗 | |||
(3)消灭订螺 | |||
(4)药物预防与个人防护 | |||
7.防治规则与目标 | (1)控制发病 | 掌握 | |
(2)控制传播 | |||
(3)阻断传播 | |||
四、丝虫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传染源 | 掌握 | ||
(3)流行环节及影响因素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 熟悉 | |
(2)微丝蚴血症期 | |||
(3)急性炎症期 | |||
(4)慢性期 | |||
4.诊断标准 | (1)微丝蚴血症 | 掌握 | |
(2)疑似或确诊急性丝虫病 | |||
(3)慢性丝虫病 | |||
(4)血检微丝蚴方法 | |||
(5)血清学诊断方法 | |||
5.处理原则 | (1)乙胺嗪治疗班氏、马来丝虫 | 掌握 | |
(2)乙胺嗪普盐普服的适用地区 | 了解 | ||
(3)慢性病人的对症治疗 | 掌握 | ||
6.防治规划及目标 | (1)2005年在全国流行省(市、区)全部达到消灭丝虫病标准 | 掌握 | |
(2)我国的丝虫病监测系统 | |||
(3)消灭丝虫病的标准,消灭丝虫病审评 | |||
五、黑热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环节与影响因素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潜伏期 | 熟悉 | |
(2)主要症状与体征 | |||
(3)临床检验 | |||
4.诊断标准 | (1)诊断要点 | 掌握 | |
(2)确诊依据 | |||
(3)诊断方法(病原学检查及免疫诊断试验) | |||
5.处理原则 | 病原治疗及药物(葡萄糖酸锑钠) | 掌握 | |
6.监测与控制措施 | (1)流行病学调查 | 掌握 | |
(2)健康教育 | |||
(3)控制传染源 | |||
(4)防制传播媒介 | |||
六、阿米巴痢疾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分布 | 熟悉 | |
(2)传染源 | 掌握 | ||
(3)传播途径 | 掌握 | ||
(4)影响因素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普通型 | 熟悉 | |
(2)爆发型 | |||
(3)慢性型 | |||
4.诊断标准 | (1)粪检滋养体 | 掌握 | |
(2)包囊 | 掌握 | ||
(3)免疫诊断方法 | 掌握 | ||
(4)乙状结肠镜 | 了解 | ||
(5)诊断性指诊 | 了解 | ||
5.防治原则 | (1)控制传染源 | 掌握 | |
(2)粪便管理 | |||
(3)保护水源 | |||
(4)环境与个人卫生 | |||
6.控制 | (1)病原治疗 | 掌握 | |
(2)属乙类传染病按传染病管理办法管理,灾害中防止爆发 | 掌握 | ||
七、包虫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广泛 | 熟悉 | |
(2)流行因素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细粒棘球蚴病 | 掌握 | |
(2)泡球蚴病 | |||
4.诊断 | (1)临床诊断 | 掌握 | |
(2)确诊 | |||
(3)实验诊断 | |||
5.治疗 | (1)手术治疗 | 熟悉 | |
(2)药物治疗方案 | 了解 | ||
6.预防 | (1)加强犬的管理、实行羊、牛屠宰管 理、处理感染家畜内脏 | 掌握 | |
(2)健康教育 | |||
(3)定期普查 | |||
(4)早期治疗病人 | |||
八、华支睾吸虫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分布 | 熟悉 | |
(2)传染源人和多种哺乳动物 | 掌握 | ||
(3)传播途径与季节 | 掌握 | ||
(4)易感人群 | 掌握 | ||
(5)感染方式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肝胆系统症状 | 熟悉 | |
(2)潜伏期、急性期、慢性期、并发症 | |||
4.诊断 | (1)采集病史要点 | 掌握 | |
(2)寄生虫学检查 | |||
(3)免疫学与血清学检查 | |||
5.治疗 | (1)吡喹酮治疗 | 掌握 | |
(2)阿苯达唑治疗 | |||
6.预防 | (1)消灭传染源 | 掌握 | |
(2)改变生食鱼的习惯 | |||
(3)加强粪便管理 | |||
九、并殖吸虫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传播 | 掌握 | ||
(3)储存宿主、传染源 | 掌握 | ||
(4)易感性和抵抗力 | 熟悉 | ||
3.临床表现 | (1)急性期 | 掌握 | |
(2)慢性期(胸肺型、腹型、脑脊髓型、脑型、脊髓型及隐性感染或亚临床型) | |||
4.诊断 | (1)采集病史的要点 | 掌握 | |
(2)症状及体征 | |||
(3)病原学检查(痰、粪便、或组织) | |||
(4)免疫学检查、血象、X线 | |||
(5)实验室及其它检查 | |||
5.防治 | (1)健康教育 | 掌握 | |
(2)病原学治疗 | |||
十、带绦虫病与猪囊尾蚴病 | 1.病原 | (1)带绦虫分类 | 了解 |
(2)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生活史 | 熟悉 | ||
(3)猪带绦虫和牛带绦虫的形态 | 了解 | ||
(4)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分布 | 熟悉 | |
(2)传染源 | 掌握 | ||
(3)感染方式与传播途径 | 掌握 | ||
(4)影响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带绦虫病 | 熟悉 | |
(2)囊尾蚴病 | |||
4.诊断 | (1)采集病史要点 | 掌握 | |
(2)实验室诊断 | 掌握 | ||
(3)其它检查 | 熟悉 | ||
5.药物治疗 | (1)吡喹酮 | 掌握 | |
(2)阿苯达唑 | |||
(3)猪囊尾蚴病的治疗 | |||
6.控制 | (1)治疗带绦虫病及囊尾蚴病人 | 掌握 | |
(2)肉类检查管理 | |||
十一、 旋毛虫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形态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分布与流行 | 掌握 | |
(2)传染源 | |||
(3)传播方式 | |||
(4)群体发病特点 | |||
3.临床表现 | (1)侵入期 | 熟悉 | |
(2)幼虫移行期 | |||
(3)包囊形成期 | |||
4.诊断 | (1)病史 | 掌握 | |
(2)病原学检查 | |||
(3)免疫诊断方法 | |||
5.治疗 | (1)病原治疗 | 掌握 | |
(2)对症处理 | |||
6.监测与控制 | (1)肉类食品检验与管理 | 掌握 | |
(2)卫生宣教 | |||
(3)个人卫生与饮食习惯 | |||
十二、弓形虫病 | 1.病原 | (1)生活史 | 熟悉 |
(2)了解 | 了解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环节 | 掌握 | ||
(3)影响因素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1)先天性弓形虫病 | 了解 | |
(2)获得性弓形虫病 | 熟悉 | ||
4.诊断与处理 | (1)诊断要点 | 掌握 | |
(2)病原学及免疫学诊断方法 | |||
(3)病原治疗 | |||
5.预防措施 | (1)先天性弓型虫的预防 | 掌握 | |
(2)获得性弓型虫的预防 | |||
(3)控制传染源 | |||
(4)切断传播途径 | |||
十三、钩虫病 | 1.病原 | (1)分类 | 了解 |
(2)形态 | 了解 | ||
(3)生活史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感染方式 | 掌握 | |
(2)传播途径 | |||
(3)易感性 | |||
3.临床表现 | (1)钩蚴性皮炎 | 熟悉 | |
(2)消化道症状 | |||
(3)异嗜症 | |||
(4)贫血 | |||
4.诊断 | (1)确诊的依据 | 掌握 | |
(2)病原学检查方法 | |||
5.防治 | (1)治疗药物及应用 | 掌握 | |
(2)预防感染 | |||
十四、蛔虫病 | 1.病原 | (1)形态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流行环节与影响因素 | |||
3.临床表现 | (1)肠道蛔虫病 | 熟悉 | |
(2)并发症 | |||
4.诊断与处理 | (1)病原学检查 | 掌握 | |
(2)驱虫药物及应用 | |||
5.控制措施 | (1)控制传染源 | 掌握 | |
(2)粪便管理与无害化 | |||
(3)个人与环境卫生 | |||
(4)健康教育 | |||
十五、鞭虫病 | 1.病原 | (1)形态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地理分布 | 熟悉 | |
(2)年龄分布 | |||
3.临床表现 | 症状 | 熟悉 | |
4.诊断与处理 | (1)病原学检查 | 掌握 | |
(2)驱虫治疗 | 掌握 | ||
(3)预防 | 掌握 | ||
十六、蛲虫病 | 1.病原 | (1)形态 | 了解 |
(2)生活史 | 熟悉 | ||
(3)致病性 | 熟悉 | ||
2.流行病学 | (1)感染方式 | 掌握 | |
(2)人群分布特点 | 掌握 | ||
3.临床表现 | 症状 | 掌握 | |
4.诊断 | 病原学检查方法 | 掌握 | |
5.防治 | (1)防止再感染 | 掌握 | |
(2)驱虫治疗药物及应用 |
地方病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一、地方病学绪论 | 1.地方病学概念及解释 | (1)什么是地方病 | 掌握 |
(2)列入国家重点防治的地方病 | 熟悉 | ||
(3)地方病学的任务 | 掌握 | ||
(4)地方病的分布特点 | 熟悉 | ||
(5)地方病防治工作的长期性 | 了解 | ||
(6)研究方法 | 了解 | ||
2.病因及相关概念 | (1)病因、流行过程及危险因素的定义 | 掌握 | |
(2)条件、暴露及危险人群的定义 | 熟悉 | ||
(3)何为病因链 | 掌握 | ||
(4)何为混杂因素 | 了解 | ||
(5)流行特征的表达,了解流行特征的用途 | 熟悉 | ||
(6)流行强度的表示指标 | 了解 | ||
3.疾病的生物标志及相关概念 | (1)生物标志的特征 | 掌握 | |
(2)生物标志的重要性 | 了解 | ||
(3)何为金标准及标准样 | 了解 | ||
(4)生的标志的判别、评价及预测功能 | 熟悉 | ||
(5)利用生物标志观察的可重复性及真实性 | 熟悉 | ||
4.病因假设及其检验 | (1)病因假设的概念及特定来源 | 掌握 | |
(2)形成假设过程的常用逻辑原则 | 熟悉 | ||
(3)逻辑检验的任务 | 掌握 | ||
(4)定性检验的重点 | 掌握 | ||
(5)定量的差异法检验的核心 | 掌握 | ||
(6)定量的相关检验的内容 | 掌握 | ||
5.调查研究方法 | (1)地方病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是现场调查 | 掌握 | |
(2)熟悉宏观调查、亚宏观调查及微观观察的主要方面 | 掌握 | ||
(3)地方病调查同流行病学一般原理的关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掌握 | ||
(4)地方病调查应强调的特殊内容 | 熟悉 | ||
6.防治策略与措施 | (1)制定防治策略的前提,了解防治策略的含义 | 掌握 | |
(2)地方病防治的根本措施 | |||
(3)地方病防治的基本途径 | |||
二、克山病 三、大骨节病 | 1.概念 | 并能诠释克山病的概念 | 掌握 |
2.流行病学 | (1)克山病发生的地区分布 | 掌握 | |
(2)急型克山病、亚急型克山病发生的高峰时间 | 掌握 | ||
(3)病区多发人群类型及性别差异 | 掌握 | ||
3.病因学说 | (1)生物地球化学说 | 掌握 | |
(2)生物病因学说 | 掌握 | ||
(3)真菌毒素中毒学说 | 了解 | ||
4.病理 | (1)克山病心脏肉眼、光镜下病理学改变 | 掌握 | |
(2)克山病心肌电镜下超微结构的改变(线粒体) | 了解 | ||
(3)克山病病人其他脏器病理改变 | 了解 | ||
(4)慢型克山病人与扩张型心肌病人心肌病理学鉴别 | 了解 | ||
5.发病机制 | (1)克山病病区人群存在新陈代谢偏移 | 了解 | |
(2)自由基代谢紊乱是克山病代谢易偏移的触发因素 | 掌握 | ||
(3)心肌线粒体的损害在克山病发病学中重要地位 | 掌握 | ||
6.临床分型及表现 | (1)急型克山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心电图特点 | 掌握 | |
(2)亚急型克山病的发病特点、临床症状和体征 | 掌握 | ||
(3)慢型克山病症状和体征、X线及心电图改变 | 掌握 | ||
(4)潜在型克山病心电图特点和体征 | 掌握 | ||
(5)克山病的并发症和合并症 | 了解 | ||
7.诊断与鉴别诊断 | (1)克山病的诊断原则 | 掌握 | |
(2)诊断标准 | 掌握 | ||
8.治疗 | (1)急型克山病的治疗原则,掌握急型克山病的抢救措施 | 掌握 | |
(2)慢型克山病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9.预防 | (1)对病区人群的补硒剂量及操作 | 掌握 | |
(2)大豆及其制品和平衡膳食在预防克山病中的作用 | 掌握 | ||
10.病情监测 | (1)监测的目的和意义 | 掌握 | |
(2)监测的内容和方法 | 掌握 | ||
(3)发病的相关因素的监测 | 掌握 | ||
1.概念 | (1)什么是大骨节病 | 掌握 | |
(2)大骨节病病变的特点 | 熟悉 | ||
(3)大骨节病的病变本质 | 了解 | ||
2.病因学 | (1)主要的几种病因学说 | 掌握 | |
(2)主要的几种代表性病因学说 | 熟悉 | ||
(3)最后取得重大突破的病因学说 | 了解 | ||
3.流行特征 | (1)大骨节病地区分布特点 | 掌握 | |
(2)大骨节病人群分布特点 | 掌握 | ||
(3)大骨节病的时间分布特点 | 熟悉 | ||
(4)我国大骨节病的长期趋势 | 了解 | ||
4.临床表现和诊断 | (1)大骨节病的主要临床表现 | 掌握 | |
(2)大骨节病的诊断原则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掌握 | ||
(3)一期三度的诊断要点 | 掌握 | ||
(4)主要的X线表现 | 熟悉 | ||
(5)生化学检查的诊断价值 | 了解 | ||
(6)应与大骨节病相鉴别的常见骨关节病 | 了解 | ||
(7)与退行性骨关节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佝偻病相鉴别的要点 | 掌握 | ||
5.T-2毒素相关知识 | (1)T-2毒素主要由什么真菌产生 | 掌握 | |
(2)T-2毒素生成与何种条件相关 | 熟悉 | ||
(3)T-2毒素的主要毒性 | 熟悉 | ||
(4)T-2毒素的检测方法 | 了解 | ||
6.病情监测 | (1)病情活跃程度指数 | 掌握 | |
(2)病情严重程度指数 | 掌握 | ||
(3)病情监测点选择原则 | 掌握 | ||
(4)大骨节病病情监测指标 | 掌握 | ||
(5)病情监测的目的 | 熟悉 | ||
(6)大骨节病病情监测的主要成熟 | 了解 | ||
7.防治策略与措施 | (1)大骨节病的防治策略 | 掌握 | |
(2)大骨节病的预防措施 | 掌握 | ||
(3)大骨节病的治疗原则 | 熟悉 | ||
(4)大骨节病治疗中的禁忌 | 了解 | ||
四、碘缺乏病 | 1.概念 | (1)碘缺乏病的概念 | 了解 |
(2)地方性甲状腺肿的概念 | 掌握 | ||
(3)地方性克汀病的概念 | 熟悉 | ||
2.病因及流行特征 | (1)病因 | 掌握 | |
(2)流行特征 | |||
3.碘的代谢 | (1)碘的分布 | 掌握 | |
(2)碘的吸收 | 熟悉 | ||
(3)碘的排泄 | 掌握 | ||
4.病理及发病机制 | (1)碘缺乏病病理改变 | 了解 | |
(2)发病机制 | 熟悉 | ||
5.地方性甲状腺肿 | (1)症状与体征 | 掌握 | |
(2)甲状腺肿分度、分型标准 | |||
(3)B超法甲状腺容积正常值标准 | 掌握 | ||
(4)鉴别诊断 | 熟悉 | ||
(5)治疗原则 | 了解 | ||
6.实验室分析检验技术 | (1)微量碘分析方法 | 熟悉 | |
(2)促甲状腺激素及甲状腺激素的测定方法 | 了解 | ||
7.预防与监测 | (1)预防碘缺乏病的方法 | 掌握 | |
(2)病情监测 | |||
8.法规 | 两个“条例”一个“办法” | 掌握 | |
9.进展 | (1)碘盐浓度新标准 | 掌握 | |
(2)我国碘缺乏病预防与控制的现状 | 熟悉 | ||
五、地方性氟中毒 | 1.概述 | (1)地方性氟中毒的概念及危害 | 掌握 |
(2)地方性氟中毒的流行及防治概况 | 掌握 | ||
(3)地方性氟中毒病区划分及控制标准 | 掌握 | ||
2.流行特征 | (1)地方性氟中毒在我国的分布 | 掌握 | |
(2)地方性氟中毒的人群分布特点 | 熟悉 | ||
(3)影响发病因素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 掌握 | ||
3.氟与氟化物的生物学作用 | (1)氟与氟化物的性质及其在机体内的代谢 | 了解 | |
(2)氟的生理及毒理作用 | 熟悉 | ||
(3)氟化物的卫生标准 | 掌握 | ||
4.病理及发病机制 | (1)氟对机体损伤的病理表现 | 掌握 | |
(2)氟骨症的发病机理(学说) | 了解 | ||
(3)地方性氟中毒血、尿生化改变 | 熟悉 | ||
5.临床诊断与治疗 | (1)氟斑牙的临床表现及Dean诊断方法 | 掌握 | |
(2)氟骨症的诊断要点及诊断依据 | 掌握 | ||
(3)氟骨症的基本X线征象及诊断依据 | 熟悉 | ||
(4)氟骨症的治疗原则 | 掌握 | ||
6.氟化物的分析方法 | (1)氟离子选择电极测定的基本原理及影响电极测定的有关因素 | 了解 | |
(2)饮水氟化物的测定方法 | 掌握 | ||
(3)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方法 | 掌握 | ||
7.预防 | (1)饮水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 | 掌握 | |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 | 掌握 | ||
(3)饮水除氟的基本方法。 | 熟悉 | ||
(4)燃煤污染型地方性氟中毒的主要预防措施 | 掌握 | ||
(5)降氟炉灶的质量评价要求 | 掌握 | ||
8.监测 | (1)监测的意义 | 掌握 | |
(2)监测的主要内容 | 掌握 | ||
9.研究进展 | (1)地方性氟中毒发病机理研究进展 | 了解 | |
(2)饮茶型地方性氟中毒流行特征 | 掌握 | ||
(3)羟基磷灰石除氟剂的特点 | 掌握 | ||
(4)目前认为比较有效的抗氟剂 | 掌握 | ||
六、地方性砷中毒 | 1.绪言 | (1)地砷病概念 | 掌握 |
(2)砷的化学性质、特性及存在形式,了解砷化物的用途 | 熟悉 | ||
(3)砷致癌的靶器官 | 掌握 | ||
2.流行病学 | (1)流行特征:地方性砷中毒国外的主要流行国家和我国发现有地砷病的省区;地砷病区类型和主要携砷介质;地砷病区的判定标准和我国饮水氟含砷量标准;地砷病的流行病学特征 | 掌握 | |
(2)饮水型及燃煤污染型病区成因 | 了解 | ||
(3)影响地砷病患病的因素 | 了解 | ||
(4)地方性砷中毒患者的检出率与饮水砷浓度总摄砷量的剂量反应关系 | 了解 | ||
3.砷的代谢 | (1)人类摄砷来源 | 掌握 | |
(2)砷的摄入途径 | 掌握 | ||
(3)砷的吸收与分布 | 掌握 | ||
(4)砷在体内的转化 | 了解 | ||
(5)砷的排泄 | 掌握 | ||
4.病理及发病机制 | (1)地方性砷中毒皮肤角化、着色、脱失的病理表现 | 了解 | |
(2)干扰酶活性和自由基消除障碍学说的主要观点;了解影响能量代谢和毒物直接作用学说。掌握砷远期毒作用所致的疾病 | 掌握 | ||
5.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 | (1)地方性砷中毒的临床表现及尿液、毛发实验室检验的正常参考值;掌握地砷病皮肤三联症与一些疾病的鉴别 | 掌握 | |
(2)地砷病的诊断标准;了解地砷病的临床分度 | 掌握 | ||
(3)我国常用的驱砷治疗药物和熟悉地砷病临床治疗的一些方法;了解一些元素、食物、中草药在治疗、预防地方性砷中毒中的应用 | 掌握 | ||
6.砷的实验室测定 | (1)尿液、毛发、水、土壤采集方法及要求;掌握原饮高砷水人群改饮低砷水后尿砷、发砷变化情况 | 掌握 | |
(2)常用砷的定性分析 | 了解 | ||
(3)砷的定量分析;掌握常用方法的名称 | 了解 | ||
7.预防 | (1)预防饮水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根本的措施;了解在暂时不能改水情况下应采取的措施;掌握改水方法 | 掌握 | |
(2)燃煤污染型地方性砷中毒最根本的预防措施;了解常用的综合措施 |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单 元 | 细 目 | 要 点 | 要求 |
一、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和控制概况 |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定义和范围 | 掌握 | |
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流行状况和趋势 | 熟悉 | ||
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策略和措施 | 掌握 | ||
二、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研究常用的流行病学研究与评估的方法 | 1.定量研究 | 掌握 | |
2.定性研究 | 掌握 | ||
三、慢性病相关信息的收集与利用 | 1.慢性病检测概述 | 熟悉 | |
2.慢性病危险因素监测 | 掌握 | ||
3.发(患)病率检测 | 掌握 | ||
4.健康档案 | 熟悉 | ||
5.死因监测 | 掌握 | ||
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社区综合防治 | 1.概述 | 熟悉 | |
2.综合防治模式介绍 | 熟悉 | ||
3.慢性病综合防治项目介绍 | 熟悉 | ||
五、针对不同危险因素的干预 | 1.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危险因素的定义和特点 | 掌握 | |
2.危险因素的干预策略和措施 | 掌握 | ||
六、我国主要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预防与控制 | 1.高血压 | 掌握 | |
2.糖尿病 | 掌握 | ||
3.肿瘤 | 掌握 | ||
4.慢性阻塞性肺部疾患 | 熟悉 | ||
5.肥胖 | 掌握 | ||
七、意外伤害预防 | 1.概念与流行状况 | 熟悉 | |
2.信息收集方法 | 掌握 | ||
3.预防策略 | 熟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