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中医学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细目一:整体观念
要点:整体观念的内容
细目二:辨证论治要点: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
细目一: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
4.阴阳的转化
细目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
细目一: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
要点:
1.五行相生与相克
2.五行相乘与相侮
细目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要点:
1.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2.指导疾病的诊断
3.指导疾病的治疗
第四单元藏象
细目一:心
要点:
1.心主血脉
2.心藏神
3.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4.心在窍为舌
5.心在志为喜
6.心在液为汗
7.心包络
细目二:肺
要点:
1.肺主气司呼吸
2.肺主行水
3.肺主宣发肃降
4.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5.肺在窍为鼻
6.肺在志为忧(悲)
7.肺在液为涕
细目三:脾
要点: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气主升
4.脾在体合肉,主四肢
5.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6.脾在志为思
7.脾在液为涎
细目四:肝
要点:
1.肝主疏泄
2.肝主藏血
3.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
4.肝在窍为目
5.肝在志为怒
6.肝在液为泪
细目五:肾
要点:
1.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
2.肾主水
3.肾主纳气
4.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
5.肾在窍为耳及二阴
6.肾在志为恐
7.肾在液为唾
细目六:胆
要点:
1.胆贮藏和排泄胆汁
2.胆主决断
细目七:胃
要点:
1.胃主受纳水谷
2.胃主腐熟水谷
3.胃气主降
细目八:小肠
要点:
1.小肠主受盛化物
2.小肠主泌别清浊
细目九:大肠
要点:大肠主传化糟粕
细目十:膀胱
要点:
1.膀胱贮存尿液
2.膀胱排泄尿液
细目十一:三焦
要点:三焦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细目十二:脑要点:
1.脑主宰生命活动
2.脑主精神意识
3.脑主感觉运动
细目十三:女子胞
要点:女子胞与脏腑经脉的关系
第五单元气血津液
细目一:气的来源和生理功能
要点:
1.气的来源
2.气的生成
3.气的生理功能
4.元气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5.宗气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6.营气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7.卫气的生成、分布与生理功能
细目二:血的来源和生理功能
要点:
1.血的生成
2.血的功能
细目三:津液的输布、排泄与生理功能
要点:
1.津液的生成、输布与排泄
2.津液的功能
细目四:气与血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血
2.气能行血
3.气能摄血
4.血为气母
细目五:气与津液的关系
要点:
1.气能生津
2.气能行津
3.气能摄津
4.津能生气
5.津能载气
细目六:血与津液之间的关系
要点:津血同源
第六单元经络
细目一:经络的组成
要点:
1.经脉与络脉的区别
2.经络系统的组成
细目二:十二经脉
要点:
1.十二经脉的名称
2.十二经脉的走向交接规律
3.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
4.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
5.十二经脉的流注次序
细目三:奇经八脉
要点:
1.奇经八脉的名称和特点
2.奇经八脉的主要功能
3.督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4.任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5.冲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6.带脉的循行部位及基本功能
细目四:经络的生理功能
要点:
1.沟通联系作用
2.运输渗灌作用
3.感应传导作用
4.调节作用
第七单元病因
细目一:六淫
要点:
1.六淫的致病特点
2.风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3.寒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4.湿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5.燥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6.火(热)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7.暑邪的性质及致病特点
细目二:疠气
要点:
1.疠气的致病特点
2.疫疠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细目三:七情内伤
要点:七情内伤致病的特点
细目四:痰饮
要点:
1.痰饮的形成
2.痰饮的致病特点
细目五:瘀血
要点:
1.瘀血的形成
2.瘀血的致病特点
第八单元发病
细目一:发病的基本原理
要点:
1.正气不足是疾病发生的内在因素
2.邪气是发病的重要条件
细目二:影响发病的主要因素
要点:
1.环境与发病
2.体质与发病
第九单元病机
细目一:邪正盛衰
要点:
1.实的病机
2.虚的病机
3.虚中夹实
4.实中夹虚
5.真虚假实
6.真实假虚
细目二:阴阳失调
要点:
1.阴阳偏盛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格拒
5.阴阳亡失
细目三:气的失常
要点:
1.气虚
2.气机失调
细目四:血的失常
要点:
1.血虚
2.血运失常3.血热细目五:内生"五邪"
要点:
内生"五邪"的形成
第十单元防治原则
细目一:预防
要点:
1."治未病"
2.未病先防
3.既病防变
细目二:治则
要点:
1.正治法的应用
2.反治法的应用
3.治标与治本
4.扶正与祛邪的应用
5.调整阴阳
6.三因制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