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慢性胃炎:
【概述】
慢性胃炎是指不同病因引起的各种慢性胃粘膜炎性病变。系常见病,其发病率居各种胃病之首。且年龄越大,其发病率越高。临床上分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肥厚性胃炎及慢性糜烂性胃炎,针灸主要治疗前面二种……慢性胃炎的症状有中止腹部疼痛不适,饭后饱胀嗳气等,但不少病人可以没有症状。本病病因至今尚未阐明,现代西医学尚无特效治疗药物。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现代报道,首见于1954年。由于一直未能探索到有效之法,这之后,有关资料很少。70年代,应用羊肠线穴位埋植治疗本病,获得一定的效果。大量开展慢性胃炎的针灸治疗则在80年代之后。应用较多的是穴位注射,也进行针刺、穴位埋植及耳针等治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有人还以耳穴变化来诊断慢性胃炎。方法是,对已确诊为慢性胃炎患者,用低频皮肤电阻仪进行耳穴皮肤电阻探测,并作耳穴形态变化的观察,结果发现,慢性胃炎患者的胃区出现突起、充血和苍白等变化,且右耳例数多于左耳;其次耳穴的低电阻点、电阻均值的降低只出现在右耳胃3区(胃窦、幽门处)。这可能与中国医学认为右关脉主脾胃相关。总之,初步表明耳穴对于慢性胃炎有一定诊断作用。目前,各种穴位刺激法治疗本病的有效率在90%左右。以单纯性浅表性胃炎疗效为佳。
针灸治疗慢性胃炎的机理,国内外学者已有的工作表明,针刺对于正常的、病理的及事先应用某些药物造成改变的人体或动物的胃液分泌机能,都具有比较明显的影响,包括调节胃液的分泌及消化道的分泌等。从而使病变得以控制和恢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治疗】穴位注射(一)取穴主穴:肝俞、胃俞、足三里。
配穴:胆囊穴。
胆囊穴位置:阳陵泉穴下1~2寸,有压痛处。
(二)治法药液:黄芪注射液,复方当归注射液,胎盘组织液,维生素B12、维生素C注射液,徐长卿注射液。上述药液,任选一种,或交替应用。每次一般选2对穴位,以主穴为主,合并胆囊炎者加胆囊穴。用5毫升注射器及5号齿科针头,吸入药液后,肝俞、胃俞直刺或向脊柱方向斜刺,足三里,胆囊穴直刺,至得气后,略作提插,使针感强后,推入药液。其中黄芪注射液、当归注射液、维生素C注射液,均为每穴1~1.5毫升;维生素B12(含量50微克)每穴1毫升;徐长卿注射液每穴2毫升。可隔日1次,3个月为一疗程,疗程间隔7天左右。
(三)疗效评价疗效评判标准:显效: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征显著好转,病理改变由萎缩性转变为浅表性;有效:症状明显减轻,体征改善,病变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症状、体征无显著变化。
共治疗240例,显效131例(54.6%),有效92例(38.3%),无效17例(7.1%),总有效率为92.0%。耳穴压丸(一)取穴主穴:胃、脾、皮质下、十二指肠、交感。
配穴:肝、神门。
(二)治法主穴每次取3穴,配穴酌加1~2穴。治疗时先在所选穴区探寻到敏感点,作好标记并清洁耳廓,然后把粘有王不留行籽之胶布准确贴于敏感点上。嘱患者每天每穴按压5次,每次2~3分钟。隔日换贴1次,每次一耳,双耳轮换。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天。
(三)疗效评价按类似上述评判标准,在治疗73例中,近期痊愈47例,显效14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4.5%。
穴位埋植(一)取穴主穴:阿是穴。
配穴:中脘透上脘、梁门左透右、脾俞透胃俞、足三里、上巨虚。
阿是穴位置:以拇指在腰脊部督脉、膀胱经,上腹部之胃经、肾经处,从上到下按压,压力要均匀,压痛最明显处即阿是穴。一般背部多位于胃俞、脾俞、肝俞、胆俞、至阳、胃仓等穴区;腹部多位于中脘、上脘、巨阙、梁门等穴区。
(二)治法先找阿是穴,如找不到阿是穴,即改取配穴。每次取腹背穴1~2对,下肢穴1对。腹背部穴施以皮肤缝合针埋植法:常规消毒及局麻后,以穿有1号肠线之大三角皮肤缝合针(肠线双折,线头对齐),穿过选定之穴位,并来回牵拉肠线,使局部产生酸麻胀感,再紧贴针眼,剪去表皮外两线头。下肢穴用12号腰穿针注入2毫米左右长之肠线。针孔均盖以消毒敷料。一般为20~30天左右埋植1次,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1个月。
(三)疗效评价疗效评判标准:近期痊愈:症状及体征,X线或胃镜检查,胃内阳性体征消失,观察一年未发者;显效:主要症状消失,胃内阳性体征明显改善,或症状、体征消失,但一年内复发而症状显著减轻者;有效:症状及胃内阳性体征有所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且程度减轻者;无效:症状和体征治疗前后无改善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共治273例,近期痊愈125(45.8%),显效79例(28.9%),有效53例(19.4%),无效16例(5.9%),总有效率为94.1%.对其中53例作为期1~5年观察,结果未复发者15例,小发作者34例,表明有一定远期效果。
体针(一)取穴主穴:足三里。
配穴:脾胃不和型见脘腹胀满,痛连两肋、嗳气泛酸,或有恶心呕吐,睡眠欠佳,苔薄黄,脉沉弦,加期门、内关。脾胃虚弱型见胃脘隐痛,绵绵不已,喜按揉,得食腹胀,纳差乏力,面色苍白,大便先干后稀,苔薄白,舌边有齿痕,脉沉细,加脾俞、胃俞。胃阴不足型见胃脘隐有灼痛,口干欲饮,面色不华,大便干,舌红少苔,脉细数,加幽门、三阴交、章门。
另有脾胃虚寒,症情与脾胃虚弱大致相同,惟得热痛减,喜暖畏寒,取穴亦同。
(二)治法主穴每次必取,配穴据型选用。脾胃不和者,用捻转提插平补平泻法,留针15~20分钟。脾胃虚弱,先施以紧按慢提补法,然后在针柄上插以2毫米长之艾条温针,留针约30分钟脾胃虚寒,行烧山火补法(即三进一退,徐进疾出,反复多次,直至产生热感,要求插针时重而快,提针时轻而慢),留针15分钟,再隔姜灸3~7壮;胃阴不足,施以平补平泻法,留针3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天。
(三)疗效评价疗效评判标准:以腹部疼痛、脘腹胀满、上腹压痛、食欲不振、嗳气等作为五项主症,以吐酸、嘈杂、恶心、呕吐等作为参考症。临床症状消失:主症及参考症消失,3个月内未复发者;显效:主症减轻2/3,或五项主症消失3项以上,参考症消失者;有效:主症减轻1/3~1/2,或五项主症中有1~2项消失,参考症也有不同程度减者;无效:主症无变化,或在治疗观察时间内复发者。
共治106例,共中86例按上述标准评定,结果临床症状消失16例(18.6%),显效36例(41.9%),有效29例(33.7%),无效5例(5.8%),总有效率94.2%。另20例按前一标准定,总有效率为100%。发现,以老年人疗效为差;而得气感传,尤其是气至病所,可提高有效率。
拔罐(一)取穴主穴:中脘、胃俞。
配穴:足三里、脾俞。
(二)治法每次取二穴,以主穴为主,效不显时改用配穴。先根据穴位、病人的胖瘦选取合适的带双孔抽气玻璃罐。将罐扣于穴位上,用注射器吸取上述药液20~40毫升,从注入孔中灌注于罐内。在排气孔覆盖橡皮帽,再以注射器抽去空气30~50毫升。留罐20~40分钟。每日治疗一次,10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以上法共治慢性胃炎患者45例,基本治愈17例,有效28例,总有效率达100%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电热针(一)取穴主穴:足三里、内关。
配穴:三阴交、合谷。
(二)治法以主穴为主,酌加配穴,双侧均取。选定穴位,常规消毒后,以6号电热针直刺足三里1~1.5寸,内关0.5~1寸,然后接通电热针仪,电流量为60~80毫安,以病人有舒适的温热和酸胀感为度。配穴以毫针行常规刺法,并施提插补法,每隔10分钟行针1次。均留针40分钟。每日治疗1次,30次为一疗程,共3个疗程,疗程间休息3~5天。
(三)疗效评价共治疗32例,症状疗效之有效率为97.0%,而胃镜疗效为90.6%.其效果明显高于毫针组和西药治疗组[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