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得好就一定健康吗?
日前,《中国营养与健康发展纲要(2014—2020)》颁布,有关专家认为,纲要的颁布将引导居民形成合理食物消费和科学的膳食模式。请关注-吃得好就一定健康吗?
十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提升,总产量连续递增,我国居民已经从“吃饱吃好”向“吃得营养、吃得健康”转变,由“生产什么吃什么”向“需要什么生产什么”转变。随之而来的,是吃得过于精细、食物营养过剩引起的慢性病带来的一系列新营养健康问题。
城市50%的年轻人超重
我国有很多食物营养过剩人群。卫生部门监测统计,2010年,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为30.6%,肥胖率12%,城市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均高于农村;全国有2.6亿人口被确诊为慢性病患者,约占总人口的19%.
统计显示,我国城市50%的年轻人体重超标,糖尿病和糖尿病过渡期的人数已经高达6亿,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人群剧增,并向低龄化人群蔓延。究其原因,很多是由于营养过剩引发的疾病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给社会发展、国民健康和生活品质都造成严重影响。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马冠生告诉记者, 一般来讲,儿童青少年中的“小胖墩”、成人中的“大腹便便”者,都是营养性疾病的高危人群。他们摄取了过多的热量、摄取过多的营养素,同时运动不足,就成了慢病的高危人群。他建议,把这类人群作为重点,有效的节制饮食、合理调整膳食结构,调节能量和营养物质的摄入水平,加强体育锻炼,降低体重和食物消费,实现营养与健康相互促进。
营养改进人群庞大
除了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外,我国有数量庞大的营养改进人群,这些人稳定解决了温饱,衣食无忧。由于缺乏正确的食物营养知识,他们在琳琅满目的美食诱惑下,普遍存在不合理的膳食行为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尤其在流动人群集中和新型城镇化地区,这部分人群谷类食物消费较少,动物性食物消费快速上升,严重偏离了均衡营养的食物消费行为。
2010年监测统计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人均每日肉类食物摄入量75.8克;居民家庭人均每日烹调用油摄入量49.1克;72.6%的家庭人均每日食盐摄入量超过6克,27.5%的家庭超过12克,18.1%的家庭超过15克。这表明目前我国居民肉、油、盐都超过了我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标准。
马冠生告诉记者,“必须加强指导、加大食物营养知识普及力度、倡导文明生活方式、建立合理膳食模式,控制高热量、高脂肪、高盐饮食,才能降低营养性疾病发病率,使公众由吃饱吃好向吃得营养健康转变。”
形成科学的膳食模式
事实上,我国食物营养面临的新问题相当复杂,互相交织,城乡各地都有营养不足、营养过剩的人群,“营养过剩”人群中有“营养不良”问题,农村地区也有不良饮食习惯。
要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坐待疾病发生后治疗,而是应提前依靠食物多样化、增加杂粮食品的摄取、加强体育运动等措施进行控制。对生活条件比较优越、饮食习惯西化的城市居民和白领阶层,应该增加杂粮在饮食中的比例。
《中国居民营养膳食指南》中推荐每人每天食用50g粗粮。现在的大米和小麦粉基本都是经过精细加工的,营养素含量下降,吃得过精导致谷物营养流失。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李再贵告诉记者,50g粗粮可以理解为50g杂粮。国内外有关的细胞实验、动物实验和人群实验都说明,在一定时期内增加燕麦、荞麦、薏仁米、大麦等杂粮的食用量,可以显著预防高血脂、高血糖等慢病,可降低体重、改善血液流通、促进肠道蠕动、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等。
农业部食物与营养发展研究所王东阳告诉记者,在日前发布的《中国营养与健康发展纲要2014—2020)》中,对我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的重点地区、重点人群、重点产品都作了明确细致的划分和要求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他认为,应该在纲要指引下,运用多种形式的营养教育和干预措施,引导居民形成合理食物消费和科学的膳食模式,传承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动物性食物为辅的膳食传统,预防和控制营养性疾病,促进生产、消费、营养、健康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