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成药的变质现象有很多,医学教育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了下常见的变质现象,如下:
中药材经采集以后,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品外,一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工,然后才能贮存。贮存不当,不仅药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响疗效,而且还会危害人体。
1. 霉变:是指饮片受潮后在适宜温度条件下在其表面或内部寄生和繁殖的霉菌所致的发霉现象。在自然界中存在大量的霉菌孢子,非常容易造成药材感染,一旦温度和湿度适宜,即萌发菌丝,分泌酵素,侵蚀药材组织,引起霉烂变质,失去药效,如黄曲霉菌产生的毒素对人体肝脏还有极强的毒害性。发霉的主要因素是适宜的温度、湿度,一般在IO℃以下,相对湿度70%以下,药材含水15%以下,霉菌不易生长。若温度在25℃以上,相对温度超过80%,药材含水量增高,就易发霉。
2. 虫蛀:是指饮片被成虫蛀蚀的现象。由于入库的药材附着有害虫或虫卵,或放置药材的房屋、容器及包装用品藏匿或进入害虫,均可引起害虫繁殖。害虫对植物和动物药材的破坏性很大,或形成蛀洞,或毁为蛀粉。药材质量严重降低,甚至丧失药性。害虫的残体、排泄物和分泌物还会造成药材污染。一般温度在15-35℃,相对温度大于60%,药材含水量在11%以上,是害虫繁殖最有利的条件。饮片中含淀粉、糖、脂肪、蛋白质等成分,是有利于害虫生长繁殖的营养。如泽泻、柏子仁、郁李仁、酸枣仁、桃仁、杏仁、莲子、莲子心、党参、黄芪、枸杞、山药、大黄、人参、白芷、白蔹、山楂、北沙参、娑罗子、前胡、大黄、桑螵蛸等。
3. 变色:各种药材都有自身的天然颜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如贮存不当,或存放过久,其中所含的成分因发生化学变化,致使其原来的颜色改变,这往往是药材变质的一种征兆。变色的原因较多,如药材本身所含成分,在酶的作用下氧化变色;药材经常日晒,因氧化而变色;药材加工中,烘焙温度过高也可变色;某些杀虫剂如硫黄烟薰药材后,可使药材褪色,如牡丹皮。某些药物的颜色由浅变深,如泽泻、白芷、山药、天花粉等由白色变为黄色;有些药物由鲜艳变暗淡,如花类药红花、菊花、金银花、腊梅花等
4. 走油:一些药材因存放过久,温度过高,日光暴晒等原因,会出现变质的“走油”现象。所谓“走油”,一是指含脂肪油及挥发油药材的油类变质并向外溢出,如柏子仁、桃仁、杏仁、炒苏子、当归、丁香、炒酸枣仁、炒莱菔子、核桃肉等;二是含糖等成分高的药材变质后表面呈现油样物质,如如牛膝、麦冬、天冬、熟地、黄精等。防止药材走油的办法是干燥、隔绝空气和避光贮存。
5. 气昧散失:是指饮片固有的气味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或贮藏日久气味散失或变淡薄。药物气味是由其所含的各种成分决定的,这些成分大多是治病的主要物质,如果气味散失或变淡薄,就会使药性受到影响。药物发霉、泛油、变色,均能使药物气味散失;含挥发油的药物,如肉桂、沉香等,由于受温度和空气等影响,也会逐渐失去油润而干枯,以致气味散失;豆蔻、砂仁粉碎后,气味会逐渐挥发散失等。
6. 接块:是指有些饮片在受热发粘时连结在一起,使原来形态发生改变的现象。如芦荟、没药、阿胶、乳香、鹿角胶、龟甲胶、儿茶等。
7. 腐烂:是指某些新鲜的饮片,因受温度和空气中微生物的影响,引起闷热,有利于微生物繁殖而导致腐烂败坏的现象。如鲜生姜、鲜生地、鲜芦根、鲜石斛等。饮片一经腐烂,即不能再入药。
8. 风化:是指某些含结晶水的盐类药物,经与干燥空气接触,日久逐渐失去结晶水,变为非结晶状的无水物质,从而变为粉末状,其质量和药性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如胆矾、明矾、硼砂、芒硝等。
9. 潮解:是指固体饮片吸收潮湿空气中的水分,其表面慢慢溶化成液体状态的现象。如青盐、咸秋石、芒硝等药物,这些饮片一旦变异后更难贮藏。
10. 升华:指固态物质不经液态直接转变成气态的现象。如冰片、樟脑在常温下可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