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扫一扫,立即下载

医学教育网APP下载

开发者:1

苹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应用涉及权限:查看权限 >

APP:隐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医学教育网微信公号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时客服电话:010-82311666
您的位置:医学教育网 > 中医理论 > 中医基础 > 正文

什么是“五行”?

2013-12-13 16:32 医学教育网
|

热点推荐

——●●●聚焦热点●●●——
报名预约>> 有问必答>> 报考测评>>

五行,滥觞于殷商时代的五方观念。据甲骨文卜辞记载,殷人把商朝的领域称为“中商”,与“东土”、“南土”、“西土”,“北土”并列,以五方表述空间方位。继“五方说”之后,又出现了“五材说”。西周末年,史伯说:“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国语。郑语》)春秋时宋国子罕说:“天生五材,民并用之,废一不可。”(《左传》襄公二十七年)五材,就是构成自然界一切事物的金、术、水、火、土五种基本元素,这是古代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尚书。洪范》对五种基本元素的特性作了更抽象的概括,指出: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润下作咸,炎上作苦,曲直作酸,从革作辛,稼穑作甘。“

这里五行的意义代表了五种基本元素的功能属性,并由此推演出…切事物皆可按五种属性加以类分。《左传》昭公三十一年和哀公九年所载的史墨所论:“火胜金,故弗克”:“水胜火,伐姜则可。”提示先哲们试从五类物质之间存在着的相生、相克关系来说明世间事物内部的复杂联系,探讨物质运动变化的客观规律。

五行,作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概念。成为先秦时代自然科学形成和发展的思想基础,中医学也概莫能外。成书于秦汉时代的中医经典文献《黄帝内经》,明确把五行作为宇宙的普遍规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指出:“天地之间,六台之内,不离于五,人亦应之,非徒一阴一阳而已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将五行(五运)与阴阳并列,认为二者都是天地万物运动变化的总法则。“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这里的“五行”与“五运”,均有运动、运行之意,说明了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不处在无休止的运动变化之中。中国古代医家在古代哲学思想的基础上,将其引入医学领域予以改造,对五行学说有了创造性的发展。中医学认为,自然界各种事物的运动并非杂乱无章的,而是秩序井然,互相制约而又协凋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在天为风,在地为术,在体为筋,在藏为肝,在色为苍,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窍为目,在味为酸,在志为怒。

意指方位的东,自然界的风、木、酸味和人体中的肝、筋、医学|教育网目等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古代医家将自然界各种事物的特性和人体内脏的功能特点作了比类推衍,用五行学说为我们勾划了一个人与自然相应的世界五行图式。例如:自然界中的五季(春、夏、长夏、秋、冬),五方(东、南、中、西、北)、五气(风、暑、湿、燥、寒)、五化(生、长、化、收、藏)、五色(青、赤、黄、白、黑)、五味(酸、苦、甘、辛、成)、五音(角、徵、宫、商、羽)和人体中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五体(筋、脉、肉、皮、骨)、五志(怒、喜、思、忧、恐)、五液(渭、汗、涎、涕、唾)等皆可纳入五行学说的轨道,并从这些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来把握事物和人体的活动规律。

中医学认为,不同事物或机体各组织之间存在着两种最基本的关系,这两种最基本的关系在五行学说中被表述为“相生”和“相克”。相生,是指一类事物对于另一类事物具有促进和资生的作用,其相生的规律和次序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又生木,如此循环无端。相克,是指一类事物对于另一类事物具有抑制、约束的作用,其相克的规律和次序为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五行相生和相克的规律是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的两种方式,但生与克之间又是相互关联的,即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事物及机体的相对平衡。所以《类经图翼》说:“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如果五行之间的生克关系失去协调。那么即会出现异常变化。五行学说用“相乘”与“相侮”来概括五行之间的反常关系。相乘,是指五行相克太过,即一方对另一方过于克制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反应。乘,寓有持强凌弱之意。相侮,是指五行的逆向克制关系。以水与火的关系为例:正常情况下水能克火,使火气不致过亢,但由于五行之间力量对比的异常,有时会出现相反的情况,即火行过盛,非但不能为水所制,反致亢火烁水。这种逆向的相克,称做“侮”。侮。有欺侮之意。相乘与相侮也不可绝然分割,常可同时出现。如《素问。五适行大论》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已所胜,轻而侮之。”

五行学说被引进中医学领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说明人体脏腑在生理病理方面的复杂联系,从机体的整体联系中把握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断治疗。因此,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中医学认为,人体各脏腑的功能活动并不是孤立的,而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可以用五行生克关系来解释,也就是说各脏腑系统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关系,由此维持机体的生理平衡。另外,五行学说又将人体各种组织结构按其功能特性分别归人以五脏为中心的脏腑功能体系之中。以肝为例,肝、胆、目、筋、怒、泪、魂等组成肝脏系统。五脏即成为五个系统。如果把五脏系统称为“母系统”,那么其中的每一脏系统就是“子系统”。各个脏系统之间又有相生、相克的联系。这样,通过五行的类归,为我们展现了一幅条分缕析的五脏整体功能系统模型。

五脏系统在生理上的相互联系,决定了它们在病理上也必然互相影响。一脏的病变可以传至他脏,他脏的病变也可传至此脏。五行学说可以证明五脏之间的这种病理传变关系。如临床上肝病往往可出现脘腹胀满,不思饮食,食之不化,或泛酸暖气等症状,这一系列症状皆属脾失健运之证,肝病何以导致脾运失常?从五行学说分析,肝属木,脾属土。在正常情况下,肝木可以制约脾土,但倘若肝气过旺而为病,则木旺乘土,肝病及脾;反之,如脾胃湿热壅盛,薰蒸肝胆,可出现目黄、身黄、小便黄的黄瘟病,中医称为“土壅木郁”,或脾旺反侮肝木,脾病及肝。

在治疗方面,可以在五行生克乘侮理论指导下,调整各脏腑间的相互关系,防止疾病的深入发展。例如,医学|教育网在病理情况下,木旺可以乘土,肝病可以传脾,那么在治疗时应先健脾护胃,防止肝邪乘脾,这就是《难经。七十七难》所谓“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与脾,故先实其脾气”的意思。根据相生规律,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从肾与肝的关系而言,肾属水,肝属木,水能生木,则肾为肝母,肝为肾子。当肝血虚时,可以利用母子相生关系,通过补肾精以生肝血,此即“虚则补其母”。又,肝肾同寄相火,肾中相火偏亢,则可以通过泻肝火的方法平熄偏亢之相火,此谓“实则泻其子”。临床上常用的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以及抑木扶土,佐金平木、泻南补北等治疗方法,皆是五行生克理论在治法中的具体应用。实践证明,这些治法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五行学说导人医学,对形成中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曾起了巨大的作用。它促发人们从系统结构的观点去观察人体,从系统整体联系中去把握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特性,从而指导疾病的诊治。有人说,中医学的五行学说是一种原始的朴素的普通系统论,洵非虚语。

医师资格考试公众号

编辑推荐
    •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汤以恒 临床执业医师 《消化系统》 免费试听
    免费资料
    医师资格考试 备考资料包
    历年考点
    应试指导
    仿真试卷
    思维导图
    立即领取
    回到顶部
    折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