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2月24日 19:00-21:00
详情12月31日 14:00-18:00
详情生物电现象:细胞在静息或活动状态下所伴随的各种电现象(离子电流、溶液导电、静息电位、动作电位等)总称为生物电现象。
(一)静息电位
1.概念
静息电位是指细胞未受刺激时,存在于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
表现:细胞同侧表面上各点间电位相等,细胞内外两侧存在电位差。所有动物细胞(及绝大多数植物细胞)的电位为外正内负。不同细胞静息电位值不同。但每种细胞静息电位值一般是稳定的。
2.形成机制
“膜学说”认为是由于膜内外两侧离子分布的不均匀以及细胞膜的选择通透性。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对钾离子有相对中等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只及前者约1/100等。
K+在浓度差作用下向细胞外扩散,并滞留在细胞外表面形成向内的电场,当达到电-化学平衡时,K+净流量为零。因此,可以说静息电位相当于K+外流形成的跨膜平衡电位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二)动作电位
1.概念
细胞膜受到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两侧电位所发生的快速、可逆的倒转和复原。
特点:①波幅大小与刺激强度无关,②可沿细胞表面进行不衰减传导,③不能融合。
2.形成机制
先弄懂几个相关概念:
极化:静息状态下,细胞膜外为正电位、膜内为负电位的状态,称为极化。
去极化:生物膜受到刺激或损伤后,膜内外的电位差逐渐减小,极化状态逐步消徐,此种过程称为去极化。
超极化:原有极化程度增强,静息电位的绝对值增大,兴奋性降低的状态。
复极化:由去极化状态恢复到静息时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的过程,称为复极化。
锋电位:构成动作电位主要部分的一次短暂而尖锐的脉冲样变化,是细胞兴奋的标志。
后电位:继锋电位后所出现的电位波动。可分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它代表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恢复过程。
动作电位产生的机制与静息电位相似,都与细胞膜的通透性及离子转运有关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l)去极化过程
当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膜对Na+通透性增大,对K+通透性减小,于是细胞外的Na+便会顺其波度梯度和电梯度向胞内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减小,直至膜内电位比膜外高,形成内正外负的反极化状态。当促使Na+内流的浓度梯度和阻止Na+内流的电梯度,这两种拮抗力量相等时,Na+的净内流停止。因此,可以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过程相当于Na+内流所形成的电-化学平衡电位。
(2)复极化过程
当细胞膜除极到峰值时,细胞膜的Na+通道迅速关闭,而对K+的通透性增大,于是细胞内的K+便顺其浓度梯度向细胞外扩散,导致膜内负电位增大,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数值。
可兴奋细胞每发生一次动作电位,总会有一部分Na+在去极化中扩散到细胞内,并有一部分K+在复极过程中扩散到细胞外。这样就激活了Na+-K+依赖式ATP酶即Na+-K+泵,于是钠泵加速运转,将胞内多余的Na+泵出胞外,同时把胞外增多的K+泵进胞内,以恢复静息状态的离子分布,保持细胞的正常兴奋性。如果说静息电位是兴奋性的基础,那么,动作电位则是可兴奋细胞兴奋的标志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3.动作电位时相与兴奋性时期
(1)动作电位时相
①锋电位
上升支:去极化,反极化
下降支:复极化始段、中段
②后电位
负后电位:复极化末段
正后电位:超极化
(2)兴奋性时期
①绝对不应期
②相对不应期
③超常期
④低常期
(3)二者对应关系
12月24日 19:00-21:00
详情12月31日 14:00-18:00
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