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0:00
详情病理学考试必背考点,一定要会!,病理学是很多医师考试涉及到的科目,医学教育网小编整理汇总知识点如下:
1.适应:萎缩,肥大,增生,化生。
萎缩:发育正常的实质细胞、组织或器官的体积缩小,间质不减少有时反而增生。
肥大:如妊娠期子宫、哺乳期子宫。
增生:实质细胞数量增多,如青春期乳腺。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细胞类型被另一种所取代,常发生于上皮、间叶。上皮组织麟化最常见:支气管黏膜鳞癌、膀胱鳞癌、胃黏膜发生肠型腺癌。
2.可逆性损伤(变性):蓄积。
细胞水肿:最早,好发于肝、心、肾,线粒体(主要)和内质网肿胀。病毒性肝炎时:胞质疏松化→细胞水肿→气球样变→溶解性坏死,为凝固性+液化性坏死。
脂肪变:非脂肪细胞甘油三酯蓄积,肝最常见。苏丹Ⅳ、油红O染色阳性。常累及左室内膜下和乳头肌,肉眼心肌黄色(正常红色),形成虎斑心。慢性肝淤血晚期脂肪变位于肝小叶周边,呈槟榔肝;磷中毒时位于小叶周边区;严重贫血时小叶中央。长期中等程度缺氧引起灶性心肌脂肪变;弥漫性心肌脂肪变可见于中毒和严重缺氧。肾脂肪变时脂滴主要沉积于近曲小管上皮细胞基底部。
玻璃样变:蛋白质蓄积。
细胞内:肝(前角蛋白Mallory小体→酒精性肝病)、肾(原尿蛋白→肾病综合征)玻璃样小滴,浆细胞免疫球蛋白(Russell小体→慢性炎症)。纤维结缔组织:瘢痕组织、动脉粥样硬化、硅肺(胶原蛋白)。细动脉壁:血浆蛋白→高血压。
淀粉样变:蛋白质-黏多糖沉淀。
黏液样变:黏多糖和蛋白质的蓄积。
病理性色素沉着:含铁血黄素(巨噬细胞吞噬降解红细胞),脂褐素(心、肝、肾细胞萎缩)。
病理性钙化:骨和牙齿外钙盐的沉积,光镜蓝色颗粒状。营养不良性钙化:钙磷代谢正常。转移性钙化:高钙血症(高钙:甲旁亢、骨肿瘤、VitD摄入过多,钙代谢障碍:肾、肺泡、胃黏膜)。
3.不可逆性损伤(细胞死亡):核固缩、核碎裂、核溶解。
凝固性坏死:蛋白质凝固,最常见,好发于心、肝、肾、脾。干酪性坏死:彻底的凝固性坏死,不见原组织结构轮廓,肉眼微黄细腻,见于结核病。
液化性坏死:溶解液化,好发于脑、脊髓。
纤维素样坏死
坏疽:干性坏疽:动脉阻塞,静脉回流通畅,好发于四肢末端。湿性坏疽:动脉和静脉回流阻塞,好发于肠管、胆囊、子宫、肺。气性坏疽:产气荚膜杆菌。
神经纤维不化生,间叶组织不发生癌,脑不发生坏疽。
间叶组织:纤维结缔组织、脂肪、肌肉、脉管、骨、软骨组织。
4.不稳定细胞:表皮细胞、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被覆细胞、淋巴细胞、造血细胞、间皮细胞。
稳定细胞:腺体实质细胞、肾小管上皮细胞、平滑肌细胞。
永久性细胞:神经细胞、骨骼肌细胞、心肌细胞。
再生能力:结缔组织细胞>平滑肌细胞>心肌细胞>神经细胞。
软骨再生能力弱,骨的再生能力强,骨折愈合属完全再生。
肉芽组织:新生毛细血管(中心)+成纤维细胞(坏死灶机化时特征性细胞)+炎性细胞(巨噬主要、中性粒、淋巴)。功能:机化、修复、抗感染。
5.尘细胞:肺泡内巨噬吞噬粉尘,见于肺硅沉着症。
泡沫细胞:单核(巨噬)吞噬脂质,见于动脉粥样硬化。
心衰细胞:肺内巨噬吞噬破坏的红细胞、含铁血黄素,见于左心衰。
伤寒细胞:巨噬吞噬伤寒杆菌,见于肠伤寒。
6.肺淤血:多见于左心衰,→肺褐色硬化。
肝淤血:多见于右心衰,→槟榔肝。
慢性肺淤血→肺漏出性出血、肺褐色硬化。
急性肺淤血:肺泡内主要成分是伊红色水肿液。
7.栓子:循环血液中阻塞血管的异常物质。
血栓形成原因:心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最重要最常见)、血流状态的改变、血液凝固性增加。
白色血栓:血小板血栓、析出性血栓,血小板+纤维蛋白,血流较快时发生,静脉血栓头部。如心瓣膜上疣状赘生物。
混合血栓:层状血栓,血小板+纤维素+RBC,血流缓慢时发生,静脉血栓体部。如房颤或二狭时左房的球形血栓。
红色血栓:纤维素+RBC+WBC,静脉血栓尾部,最易脱落。
透明血栓:微血栓、纤维素性血栓,纤维蛋白,常见于毛细血管内DIC。
8.肺动脉栓塞:主要来源于下肢膝以上深静脉。
体循环栓塞:主要来源于左心。
脂肪栓塞:好发于长骨(股骨)骨折、烧伤。股骨骨折处理不当脂肪栓塞可导致肺动脉栓塞、右心衰竭。
空气栓塞:气体>100ml进入静脉,好发于头胸肺手术、创伤时损伤静脉,分娩或流产时。
减压病(沉箱病):氮气。
羊水栓塞:易致DIC,死亡率>80%。
9.贫血性梗死:白色梗死,好发于肾、心、脾、脑。
出血性梗死:好发于肺、肠。
心梗地图形,脾、肾梗死锥体形。
10.炎症:防御为主。最常见原因:生物性因子。
基本病理变化:变质(实质:细胞水肿、脂肪变性、凋亡、细胞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间质:黏液变性、纤维素性坏死)、渗出(最具特征性)、增生。
局部表现:红、肿、热、痛和功能障碍。发红发热因血管扩张、血流加快。
11.血管通透性增加的因素:血管内皮收缩和穿胞作用增强、直接损伤内皮细胞、白细胞介导的内皮细胞损伤、新生毛细血管通透性高。
白细胞游出方式:阿米巴运动,白细胞主动游出,红细胞被动漏出。白细胞渗出是最重要特征。
趋化作用:白细胞沿浓度梯度向化学刺激物定向移动,外源性趋化因子以细菌产物最常见。
炎性介质:5-HT可扩血管;C5a、IL-8有趋化作用;IL-1、IL-6可致发热;缓激肽为体液来源。
12.浆液性炎:浆液渗出。黏膜大量浆液渗出为卡他性炎。烧伤、烫伤的水疱等。
纤维素性炎:纤维蛋白原渗出,好发于黏膜、浆膜、肺组织。发生于黏膜者,纤维蛋白、坏死组织、中性粒→伪膜性炎(细菌性痢疾)。白喉伪膜性炎发生于咽部称固膜性炎,发生于气管称浮膜性炎。发生于浆膜→绒毛心。发生于肺组织→大叶性肺炎。
化脓性炎:表面化脓和积脓(化脓菌,中性粒),窝蜂织炎(疏松结缔组织的弥漫性化脓性炎,如阑尾炎,溶血性链球菌,中性粒),脓肿(局限性,如疖、痈,金葡菌,迁徙性脓肿)。
出血性炎:血管损伤严重。
慢性肉芽肿性炎:肉芽肿(巨噬增生的结节状病灶,上皮样细胞+多核巨细胞)。病因:结核、麻风、血吸虫病、异物、结节病、伤寒(为急性)、风湿。
13.急性炎症:中性粒。
慢性炎症、肉芽肿性炎:单核巨噬。
细菌性感染:中性粒。
寄生虫感染、过敏:嗜酸性粒。
一些病毒感染:淋巴。
病毒和伤寒杆菌感染可引起白细胞计数降低。
14.恶性肿瘤:精原、肾母、神经母、髓母、视网膜母、肝母细胞瘤,Bowen病,绿色瘤。间变性为高度恶性。
良性肿瘤:骨母、软骨母、肌母细胞瘤,葡萄胎,间皮瘤,神经鞘瘤,纤维瘤,血管瘤。
交界性肿瘤:侵蚀性葡萄胎,骨巨细胞瘤。
不属于肿瘤:结核瘤,迷离瘤(误位于异常部位的分化正常的组织),动脉瘤,炎性假瘤(慢性增生性炎),错构瘤。
癌前病变:有癌变潜在可能的良性病变,如乳腺纤维囊性病。
非典型增生:未累及上皮全层,分轻、中、重。
上皮内瘤变:分Ⅰ、Ⅱ、Ⅲ级。
原位癌:累及上皮全层,未突破基底膜。如乳腺导管内癌。
浸润癌:突破基底膜。
早期癌:仅限于黏膜及黏膜下层。
15.诊断恶性肿瘤主要依据:异型性。
恶性肿瘤最具特征性变化:转移。
淋巴道转移:Virchow淋巴结:胃肠等消化道肿瘤→胸导管→左锁骨上淋巴结。淋巴结内转移癌首先见于淋巴结边缘窦。
血行转移:腹腔内肿瘤(胃肠道癌)→门静脉→肝;四肢肿瘤(骨肉瘤)→体循环→肺;肺癌→动脉系统→全身如脑、骨、肾;经Batson脊椎静脉系统(乳腺癌→椎体,甲状腺癌→颅骨,前列腺癌→骨盆)。
种植转移:最多见为胃癌种植到盆腔(到卵巢称Krukenberg瘤)。
良性肿瘤生长方式:外生性+膨胀性。
恶性肿瘤生长方式:浸润性(主要)+外生性。
血管瘤良性,不发生转移,但呈浸润性生长。
良性肿瘤:核分裂象无或少,异型性小,表现在肿瘤组织结构紊乱。
癌:上皮组织,瘤细胞呈巢状分布。
肉瘤:间叶组织,瘤细胞弥漫分布,与间质分界不清,有网状纤维。
16.鳞癌:可见角化珠或癌珠。
腺癌:腺腔样结构。
印戒细胞癌:特殊的黏液癌,黏液潴留在癌细胞内,将核推向一侧。
基底细胞癌:很少发生转移。
成熟畸胎瘤为良性,未成熟畸胎瘤为恶性。黑色素瘤为恶性。
肾细胞癌可有透明细胞。阑尾类癌来自嗜银细胞。
放射性核素显像:骨肿瘤阳性率高,胃肠道肿瘤阳性率低。
食管不能依靠脱落细胞学方法进行肿瘤诊断。
17.多发性骨髓瘤:尿中Bence-Jones蛋白阳性。
肺癌:血清α-酸性糖蛋白增高。
胃癌、结肠癌:癌胚抗原CEA增高。
原发性肝癌:甲胎蛋白AFP增高。
前列腺癌:酸性磷酸酶增高。
前列腺癌骨转移伴增生性骨反应: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增高。
18.宫颈癌与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有关。
HPV的E7蛋白抑制RB,E6蛋白抑制p53。
单独化疗可治愈:绒毛膜上皮癌、睾丸精原细胞癌、Burkitt淋巴瘤、急淋。
化疗药物:细胞毒素类(环磷酰胺)、抗代谢类(氟尿嘧啶、甲氨蝶呤)、抗生素类、生物碱类、激素类、其他类。
19.粥样斑块形成的首要条件是慢性、反复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
粥样硬化中纤维增生的主要细胞是平滑肌细胞。
脂纹为肉眼可见最早病变,位于主动脉后壁,可见源于巨噬细胞和平滑肌细胞的泡沫细胞。
粥样硬化斑块可出血、破裂、血栓形成、钙化、动脉瘤、血管腔狭窄。
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于腹主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最好发于左前降支。
肾动脉粥样硬化:多个宽大、边缘不整齐、切面呈楔形的瘢痕。
脑动脉粥样硬化是引起脑萎缩的最常见原因。
心梗最常发生在左室前壁,最早6h可出现肉眼可见的病理改变。
良性高血压:细动脉玻璃样变性,最易累及肾入球小动脉、视网膜动脉。
恶性高血压:细动脉纤维素样坏死,最易累及肾入球小动脉。
20.风湿病:变质渗出期(纤维素样坏死)、增生期(Aschoff小体)、瘢痕期。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最常侵犯心脏、关节、血管。
Aschoff小体:Aschoff细胞、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纤维细胞,多位于心肌间质的小血管附近,巨噬细胞源性,多核者称Aschoff巨细胞。
风湿性心内膜炎:累及心瓣膜(二尖瓣最常见)。疣状赘生物常见于二尖瓣的闭锁缘,McCallum斑常见于左房后壁。
风湿性心肌炎:累及心肌间质的结缔组织,有风湿小体。为急性风湿病最常见死因。
风湿性心外膜炎:累及心外膜脏层。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草绿色链球菌,常累及二尖瓣+主动脉瓣。
风湿性关节炎:浆液性渗出+纤维素性渗出,可完全吸收,不遗留关节畸形。
类风湿关节炎:纤维素性渗出,不易吸收,易留关节畸形。
21.扩张性心肌病:原发性心肌病中最常见,心肌细胞不均匀肥大,左心室或双心室腔扩大。
肥厚性心肌病:心肌细胞弥漫性肥大,左心室显著增厚。
限制性心肌病:心室充盈受限,心内膜纤维化,与缩窄性心包炎酷似。
克山病:硒缺乏,心肌严重变性坏死,20%有附壁血栓形成。
病毒性心肌炎:常见病原体: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风疹病毒。
特发性巨细胞性心肌炎:形成肉芽肿。
22.大叶性肺炎:起始于肺泡,好发于左肺或右肺下叶,支气管不受累,渗出性炎(纤维素渗出),可并发肺肉质变(由于吞噬细胞少及功能缺陷)。
小叶性肺炎:起始于细支气管→肺小叶,好发于双肺下叶和背侧,胸膜不受累,化脓性炎(中性粒为主)。
大叶性肺炎:充血水肿期→红色肝样变期(发绀、铁锈色痰)→灰色肝样变期→溶解消散期。纤维素:无→中量→大量→溶解;红细胞:少→多→少→无;中性粒:少→少→多→死亡溶解;巨噬:少→少→中→多。
病毒性肺炎:主要诊断依据:上皮细胞内病毒包涵体。特征性病变:间质性肺炎。
病毒包涵体出现在胞核内:腺病毒、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嗜碱性);出现在胞质内:呼吸道合胞病毒(嗜酸性);在胞核+胞质内:麻疹病毒。
胸膜不受累:支原体肺炎、小叶性肺炎。胸膜常受累:大叶性肺炎、肺结核、硅肺。
支原体肺炎、病毒性肺炎:咳嗽为突出症状,无中性粒浸润。
23.慢支:较大支气管→小支气管。黏液-纤毛排送系统受损,黏膜下腺体增生肥厚(→咳痰),管壁充血水肿、炎性细胞浸润,管壁平滑肌断裂萎缩、骨化,细支气管炎和细支气管周围炎(→COPD,腺泡中央型肺气肿最常见)。
阻塞性肺气肿:腺泡中央型,腺泡周围型,全腺泡型(与α1-抗胰蛋白酶缺乏有关)。
硅肺:主要由<5μm的SiO2尘粒引起,1~2μm致病性最强。硅结节形成+肺组织弥漫性纤维化。
硅结节:巨噬形成的细胞性结节→纤维性结节,最早在肺门淋巴结,早期是一种肉芽肿性病变。分期主要依据硅结节大小、数量和分布。并发症肺结核最常见,可形成空洞。
慢性肺心病:发生的关键环节是肺动脉高压。毛细血管数量↓,无肌型细动脉机化,肌型小动脉中膜增厚,心肌纤维溶解、纤维化,弥漫性阻塞性肺气肿,肺纤维化。
24.肺癌:鳞癌:中央型,吸烟男性多见,纤支镜可发现,角化珠。腺癌:周围型,不吸烟女性多见,累及胸膜,特殊类型是瘢痕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分化最好、肉眼多为弥漫型。小细胞癌:内分泌功能(5-HT),分化最低,放化疗敏感。大细胞癌。
恶性程度:小细胞癌>大细胞癌>腺癌>鳞癌>类癌。
25.胃溃疡:炎症层、坏死组织层、肉芽组织层、瘢痕组织层。
并发症:出血,穿孔,幽门狭窄,恶变。
消化性溃疡最常见并发症是上消化道出血。
胃溃疡最常见于胃小弯近幽门窦部,直径多<2cm。
十二指肠溃疡好发于球部。最少见并发症是癌变。
慢性消化性溃疡最好发于十二指肠球部。
消化性溃疡急性穿孔多见于前壁,慢性穿孔多见于后壁。
胃良性溃疡:圆形或椭圆形,底部较平坦。
胃恶性溃疡:不整形、皿状或火山口状,凹凸不平。
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黏膜充血水肿,表浅上皮坏死,固有层炎细胞浸润。
慢性萎缩性胃炎:黏膜层萎缩变薄,腺体减少,肠上皮化生。
26.病毒性肝炎:变质为主。肝细胞变性、坏死,炎细胞浸润(淋巴+单核),肝细胞再生,间质纤维组织增生。
变性:气球样变、脂肪变(丙肝最易)、嗜酸性坏死(属细胞凋亡,见于普通型)。
急性普通型肝炎:点状坏死,完全再生,肝肿大、被膜紧张。
慢性普通型肝炎:点状、灶状、碎片状、桥接坏死,少量再生,肝脏无变化或略增大。轻度慢性:点状、碎片状;中度慢性:碎片状、桥接、灶状、带状;重度慢性:碎片状、大范围桥接。桥接坏死为慢性肝炎特征性病变。
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再生不明显,肝脏被膜皱缩。
亚急性重型肝炎:大片坏死,结节状再生。
毛玻璃样肝细胞:内含HBsAg,滑面(光面)内质网增生。
27.肝硬化:门脉性、坏死后性、胆汁性。门脉性:最常见,小结节性,结节大小相仿,纤维分隔薄而均匀,肝早期大晚期小。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最常引起肝硬化,容易转变为坏死后性肝硬化,肝减小,左叶为甚。继发性胆汁性:胆色素引起网状或羽毛状坏死。
最常见病因:病毒性肝炎,慢性酒精中毒(欧美,有Mallory小体)。
特征性:假小叶形成。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分割原来肝小叶并包绕成大小不等的肝细胞团。肝细胞排列紊乱,中央静脉缺如、偏位或两个以上,慢性炎细胞(淋巴+单核)浸润,小胆管增生(汇管区)。
肝硬化门脉高压原因:窦性阻塞(中央静脉及肝静脉窦受压),窦后性阻塞(小叶下静脉受压),窦前性阻塞(肝动脉与门静脉异常吻合支形成)。侧支循环:胃底食管下段交通支(最重要)、直肠下端肛管交通支、前腹壁交通支、腹膜后交通支。
蜘蛛痣原因:雌激素增多或灭活减少。
28.早期食管癌:中段最常见,无淋巴结转移。
中晚期食管癌:进行性吞咽困难。髓质型(最多见)、蕈伞型、溃疡型、缩窄型。
胃癌好发于胃窦小弯侧,主要起源于腺颈部干细胞。癌前病变:慢性萎缩性胃炎、胃息肉、胃溃疡伴异型增生、胃黏膜大肠型肠上皮化生。
早期胃癌凹陷型最常见,中晚期胃癌溃疡型最常见。中管状腺癌分化最好。
原发性肝癌:肉眼多结节型最常见,组织学肝细胞癌最常见、混合细胞癌最少见。
微小肝癌≤2cm,小肝癌≤3cm,巨块型肝癌>10cm。
微小胃癌<0.5cm,小胃癌0.6~1.0cm。
无局部淋巴结转移;中央型、周边型早期肺癌,隐性肺癌,早期食管癌。
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早期癌,早期胃癌。
大肠癌:好发于直肠、乙状结肠、盲肠、升结肠、降结肠。与腺瘤性息肉(而非增生性)有关。分期:A:局限于黏膜层(A1:黏膜下层,A2:浅肌层,A3:深肌层,5年存活率100%);B1:侵及肌层但未穿透,无淋巴结转移(67%);B2:穿透肌层,无淋巴结转移(54%);C1:未穿透肌层,有淋巴结转移(43%);C2:穿透肠壁,有淋巴结转移(22%);D:有远隔脏器转移(极低)。
29.B细胞淋巴瘤:滤泡性淋巴瘤,套细胞淋巴瘤,Burkitt淋巴瘤,浆细胞骨髓瘤,毛细胞白血病,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CLL/SLL)。
T细胞淋巴瘤:蕈样霉菌病,Sezary综合征,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扭曲性淋巴细胞淋巴瘤,T细胞大颗粒淋巴细胞白血病。
虽为B细胞淋巴瘤,但还表达T细胞抗原CD5:CLL/SLL,套细胞淋巴瘤。
Burkitt淋巴瘤:好发于儿童、青年,与EB病毒感染有关,常发生于上颌骨或下颚骨,不累及外周淋巴结和脾,可致面部畸形,可形成满天星现象,化疗效果较好,属高度侵袭性肿瘤。
常累及周围淋巴结:滤泡性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周围T细胞淋巴瘤。
不常累及周围淋巴结:Burkitt淋巴瘤,NK/T细胞淋巴瘤。
边缘区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8);免疫标记:CD5+、bcl-2。
滤泡性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4;18);免疫标记:CD5+、bcl-2。
套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11;14);免疫标记:CD5+、bcl-1。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3;14);免疫标记:Bcl-6、bcl-2。
Burkitt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8;14);免疫标记:CD20+、CD22+、CD5-、MYC。
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染色体易位:t(2;5);免疫标记:CD30+、Ki-1(+)。
周围T细胞淋巴瘤:免疫标记:CD4+、CD8+。
蕈样肉芽肿-Sezary综合征:免疫标记:CD3+、CD4+、CD8-。
30.霍奇金淋巴瘤:
结节性淋巴细胞为主型NLPHL:爆米花细胞(L&H型细胞),无诊断性RS细胞。
经典型CHL:结节硬化型:陷窝细胞;混合细胞型:镜影细胞,单核变异型RS细胞;富于淋巴细胞型:单核或镜影细胞;淋巴细胞减少型:多形性变异型瘤细胞。
预后:NLPHL>结节硬化型>混合细胞型>淋巴细胞减少型。
RS细胞:双核或多核的瘤巨细胞,胞质丰富,嗜双性,大多B细胞起源,有诊断意义,可见于霍奇金淋巴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缔组织病。
CD20+为NLPHL依据,CD15、CD30为用于诊断的抗原标记。
以上是“病理学考试必背考点,一定要会!”相关内容,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更多考试相关内容,请关注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