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工作中,输液是应用最多的一项护理操作。在这项操作中有两个关键的步骤:一是静脉穿刺;二是静脉拔针。当然,相对于静脉穿刺而言,静脉拔针要简单得多。但如果拔针方法、方式不正确,也会给病人带来许多不必要的痛苦,最常见的是疼痛,其次是皮下出血;给护士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麻烦,如换手按压不当导致皮下瘀血后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意,甚至会因此而引发护患纠纷。
工作中总结了一种简单的静脉拔针法,即在传统拔针法的基础上加以改进,所以称之为改良式静脉拔针法。临床应用多年,护患均反映效果满意。
方法:在静脉穿刺成功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由操作护士采用三条胶布固定法。取第1条胶布固定且覆盖针柄;接着将无菌棉签纵向覆盖在穿刺针眼的正上方,棉签的长度应>2cm,取第2条胶布粘贴牢固,防止细菌或其它微生物沿针眼进入静脉;第3条胶布固定穿刺针剩余部分及针柄端胶管绕过的部分。目前临床上多用3M纸胶布取代原来的布胶布。因为这种纸胶布无论在什么季节,粘贴得都特别牢固,且不易产生皮肤过敏现象。所以,深受病人和护士的欢迎。
当静脉输液结束需要拔针时,操作护士先揭下除覆盖针头之外的所有胶布,然后用左手将患者未行穿刺侧手的食指和中指并拢横向轻轻置于覆盖棉签的胶布上方,范围应完全包括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接着护士用右手捏住头皮针柄,顺血管纵轴平行方向,缓慢向外拔针,当针头即将拔出血管壁时则快速拔出体外。同时将病人按压在胶布上方的食指和中指向下加压,并将穿刺侧上肢微抬,按压针眼5分钟左右,凝血功能障碍者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优点:使用改良式静脉拔针后,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一是不揭开覆盖针眼的胶布,保证了穿刺处不被人为污染,从而减少了感染机会;二是改变了原来由护士先按压,拔针后再由病人按压的方式,从而避免了由于换手所致按压部位不准确而引起的皮下出血现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使操作更加简单化;三是应用此法后病人普遍反映无痛感。
其机制为临床常用头皮针的长度大约为2~2.2cm,皮肤穿刺点与静脉穿刺点的距离大约为0.1~0.8cm,而病人食指和中指并拢的长度大约为3~4.2cm(成人、小儿未做分类统计)。将病人的食指、中指并拢横向平行放于穿刺点胶布之上,可以完全按压到皮肤穿刺点和静脉穿刺点,而且由于减少了由护士——病人换手按压这个中间环节,从而保证了按压部位的准确性,不会引起皮下出血;而将头皮针在无按压状态下与血管纵轴平行缓慢向外拔出,是因为一般情况下,针头在血管腔中成漂浮状态,与周围的血管壁并不相接触。当用常规方法快速拔针时,棉球压住针头,血管壁也被压瘪,针头如同小刀刃,当刀刃与血管垂直时,棉球继续向下加压,这时针尾再向上提,向外拔针时,针头的刀刃损伤血管壁而引起疼痛和出血。而采用这种先慢后快拔针法,是将漂浮状态的针头呈无阻力状态慢慢向外拔,血管壁不受损伤,因此就不会不引起疼痛和出血。
针头拔出后按压时间的选择也是有一定根据的,因为正常人一般出血时间是1~3分钟,凝血时间为2~8分钟。按压针眼的时间与出血发生率有密切的关系,如果按压时间过短,很容易发生皮下或皮肤出血。所以,在临床工作中,拔针后按压针眼的时间至少要3分钟,有凝血机制障碍者,更要延长按压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