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网为广大临床乡镇助理医师的考生搜集整理了有关胃肠功能紊乱的复习资料,希望临床乡镇助理医师的考生能顺利通过考试!
胃肠功能紊乱,一组胃肠综合征的总称,多有精神因素的背景,以胃肠运动功能紊乱为主,而在病理解剖方面无器质性病变基础,因此也不包括其他系统疾病引起的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主要在胃肠涉及进食和排泄等方面的不正常,也常伴有失眠、焦虑、注意力涣散、健忘、神经过敏、头痛等其他功能性症状。胃肠功能紊乱相当常见,目前国内尚缺乏有关发病率的精确统计。在各种脏器的神经官能症中,胃肠道的发病数最高,多见于青壮年。
本症的发病机理,迄今尚无统一的认识。精神因素在本症的发生和发展中起重要作用,如过度劳累、情绪紧张、家庭纠纷、生活和工作上的困难,若长期得不到合理的解决,均可干扰高级神经的正常活动,造成脑-肠轴的紊乱,进而引起胃肠道功能障碍。暗示和自我暗示是主要的发病因素,患者常有胃肠肌电活动和动力的紊乱。饮食失调,经常服用泻药或灌肠,均可构成不良刺激,促进本症的发生和发展。
胃肠功能紊乱临床表现:
起病大多缓慢,病程常经年累月,呈持续性或有反复发作。临床表现以胃肠道症状为主,可局限于咽、食管或胃,但以肠道症状最常见,也可同时伴有神经官能症的其他常见症状。
1.癔球症(globushystericus):是主观上有某种说不清楚的东西或团块,在咽底部环软骨水平处引起胀满、受压或阻塞等不适感,很可能与咽肌或上食管括约肌的功能失调有关。祖国医学称为“梅核气”。此症多见于绝经期妇女。患者在发病中多有精神因素,性格上有强迫观念,经常作吞咽动作以求解除症状。实际上在进食时症状消失,无咽下困难,长期无体重减轻的表现。检查不能发现咽食管部有任何器质性病变或异物。
2.弥漫性食管痉挛:典型症状为无痛性的缓慢或突然发生的咽下困难和(或)胸骨后疼痛。进食场合有其他事情干扰,或饮食过冷或过热均易诱发症状。症状多短暂,持续数分钟到十分钟,喝水或暖气常可缓解。胸痛可放射至背、肩胛区和上臂,偶有心动过缓和血管迷走性晕厥,有时难与心绞痛区别。X线吞钡检查可见食管下2/3段蠕动减弱,有强烈不协调的非推进性收缩,食管腔呈串珠样、螺旋状狭窄。食管测压在吞咽后食管上中下段出现同期收缩、重复收缩和高振幅非推进性收缩波,食管下括约肌压力多正常,可以弛缓。
3.神经性呕吐:常发生在青年女性,由精神因素引起的慢性复发性呕吐,常于进食后不久突然发生,一般无明显恶心,呕吐量不大,吐后即可进食,不影响食欲和食量,多数无明显营养障碍。可伴有癔病色彩,如夸张、做作、易受暗示、突然发作、间歇期完全正常,因此也称为癔病性呕吐。精神治疗对部分病人有效。
4.神经性嗳气(吞气症):患者有反复发作的连续性暖气,企图通过嗳气来解除患者本人认为是胃肠充气所造成的腹部不适和饱胀。事实上是由于不自觉地反复吞入大量空气才暖气不尽。此症亦有癔病色彩,多在别人面前发作。
5.神经性厌食:是一种以厌食、严重的体重减轻和闭经为主要表现而无器质性基础的病症。西方青年女性中患病率为10%.患者常因害怕发胖破坏体形而节制饮食甚至拒食,在情绪上孤立,回避亲属,虽然体重减轻仍认为自己过胖,避免饮食,进行过度的体育活动,通过服药抑制食欲,甚至服利尿剂和泻药。体重减轻甚至达恶病质程度。患者常有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表现为闭经、低血压、心动过缓、体温过低以及贫血水肿等。
6.肠激惹综合征以大便习惯改变为主要特征,是最常见的胃肠道功能紊乱性疾患。在西方国家占胃肠病门诊的50%.患者年龄多在20~50岁,老年后初次发病者极少。女性多见(女:男2~5:1)。患者常伴腹部胀气及不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