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11月10日 11:30-12:30
详情11月10日 19:00-21:00
详情【提问】讲解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回答】答复: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指递质通过轴突末梢的曲张体释放通过弥散发挥作用,这种作用不同于经典的突触。
单胺类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结节状的曲张体,其中的小泡有递质贮存。当神经冲动抵达时,递质即从曲张体释放出来,与附近效应细胞的受体结合而发生信息传递效应。因为曲张体并不与效应细胞形成通常所说的突触联系,故称为非突触性化学传递。
此题选C。
【追问】练习题上怎么是E,到底是什么?
谢谢!
【回答】答复:
答案选(E)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这种传递的结构基础是:传递信息的神经元轴突末梢的分支上有大量曲张体,曲张体内有大量含递质的小泡。传递方式:曲张体释放递质入细胞间隙,通过弥散作用于效应细胞膜上的受体。 传递特点:①不存在突触的特殊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距离大;④时间长;⑤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膜上有无相应的受体;⑥单胺类神经纤维都能进行此类传递,例如交感神经节后肾上腺素能纤维。
【追问】请解释ABC,最好举例说明!
【回答】答复:您好!了解一下A、B两项,考试中单独考察我们这两个概念的可能性很小:
旁分泌效应指某种细胞因子的产生细胞和靶细胞非同一细胞,但二者相邻近,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自分泌效应指若某种细胞因子的靶细胞(细胞因子作用的细胞)也是其产生细胞,则该因子对靶细胞表现出的生物学作用称为自分泌效应。祝您复习顺利!
【追问】老师,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的区别是什么呢?能简单说说吗
【回答】学员dandanguo,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非突触性化学传递与突触性化学传递相比,有下列几下特点:①不存在突触前膜与后膜的特化结构;②不存在一对一的支配关系,一个曲张体能支配较多的效应细胞;③曲张体与效应细胞间的距离至少在20nm以上,距离大的可达几十微米;④递质弥散的距离大,因此传递花费的时间可大于1s;⑤递质弥散到效应细胞时,能否发生传递效应取决于效应细胞上有无相应的受体。
【追问】老师,这道题到底选什么啊,怎么解释的是非突触性化学传递,又说答案是C??
【回答】学员dandanguo,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考虑上面老师笔误,本题应该选E。
解析内容是正确的,感谢您为网校指出错误,网校会及时更正此题。
【追问】这几天对这些概念很模糊,课本上主要讲的是经典突出传递,前面做题答案中提示是电-化学-电传递,还有没听过的电传递,这里又出现非突出性化学传递,提到了曲张体,是肾上腺素能神经元有非突出化学传递,那它还具有经典突出传递吗?乙酰胆碱又是什么传递?有点乱
【回答】学员273694650,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下面先为您讲一下电突触:
据神经冲动通过突触的方式的不同,突触可分为电突触和化学突触(经典突触)2种类型。在电突触,轴突末端(突触前膜)和另一神经元的表膜(突触后膜)之间以突触间隙相隔。腔肠动物神经网的突触主要是电突触。蚯蚓、虾、软体动物等无脊椎动物主要也是电突触。
经典突触的工作机制是一种称为神经递质的信号分子的释放和接收,两个神经元之间没有直接的电气耦合。电突触是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直接电气耦合。
电突触的特点是:(1)突触前后两膜很接近,神经冲动可以直接通过,速度快;(2)传导没有方向之分,形成电突触的2个神经元的任何一个发生冲动,即可以通过电突触而传给另一个神经元。
化学突触的形态特点是2个神经元之间有一个宽约为20nm~30nm的缝隙。缝隙的前后分别为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缝隙的存在使神经冲动不能直接通过,只有在某种化学物质,即神经递质的参与下,在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后,突触后神经才能去极化而发生兴奋。
再为您讲一下曲张体:在非定向突触传递中,肾上腺素能神经元的轴突末梢有许多分支,在分支上形成串珠状的膨大结构,称为曲张体。曲张体外无施旺氏细胞,内含有大量小而具有密致中心的突触小泡,小泡内含有高浓度的去甲肾上腺素。曲张体不与突触后成分形成经典的突触联系,而是沿着分支位于突触后成分的近旁。当神经冲动到达曲张体时,递质从曲张体被释放出来,以扩散方式到达突触后成分,与相应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成分的活动发生改变。
常见部位:
1、支配平滑肌和心肌的交感节后
2、黑质中的多巴胺能纤维
3、中枢内5-羟色胺能纤维
祝考试顺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