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名】 理中丸
【出处】 《伤寒论》
【异名】人参汤(《金匮要略》卷上)、治中汤(《备急千金要方》卷二十)、理中煎(《鸡峰普济方》卷十二)、人参理中汤(《校注妇人良方》卷二十)。
【分类】 温里剂-温中祛寒
【组成】 人参(15克) 干姜(15克) 白术(15克) 甘草(15克) {原方丸剂各用90克}
【功用】 温中祛寒,补气健脾。
【主治】本方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痉挛、胃下垂、胃扩张、慢性结肠炎等属脾胃虚寒者。)
【用法】 作汤剂,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作丸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每次一丸,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
【禁忌】 湿热内蕴中焦或脾胃阴虚者禁用。
本方所治诸证皆由脾胃虚寒所致。中阳不足,寒从中生,阳虚失温,寒性凝滞,故畏寒肢冷、脘腹绵绵作痛、喜温喜按;脾主运化而升清,胃主受纳而降浊,今脾胃虚寒,纳运升降失常,故脘痞食少、呕吐、便溏;舌淡苔白润,口不渴,脉沉细或沉迟无力皆为虚寒之象。治宜温中祛寒,益气健脾。方中干姜为君,大辛大热,温脾阳,祛寒邪,扶阳抑阴。人参为臣,性味甘温,补气健脾。君臣相配,温中健脾。脾为湿土,虚则易生湿浊,故用甘温苦燥之白术为佐,健脾燥湿。甘草与诸药等量,寓意有三:一为合参、术以助益气健脾;二为缓急止痛;三为调和药性,是佐药而兼使药之用。纵观全方,温补并用,以温为主,温中阳,益脾气,助运化,故曰“理中”。
阳虚失血,无论吐、衄或便血、崩漏,但见面色* 白、气短神疲、脉细或虚大无力,是阳气虚弱,脾不统血所致,以本方加减治疗。
胸痹一病,总由上焦阳气不足,阴寒之邪上乘,胸中之气痹阻所致。若心中痞坚,逆气上冲心胸,是中焦阳虚,又有痰饮上犯所致。可用本方温中祛寒,益气健脾,使中焦气旺,则上焦之气开发,逆气可平,胸痹可愈。
病后多生涎唾,久久不已,是脾气虚寒,不能摄津,津上溢于口所致。以本方丸剂缓治,亦可徐徐收功。
小儿慢惊,总由先天不足,后天失调,或过服寒凉之品,或大病后调理不善,损害脾胃阳气所致。若形气赢瘦、手足不温、呕吐泄泻、神疲食少、舌淡苔白、脉细迟或沉细缓弱者,纯属中焦虚寒,亦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法】A.如果寒性甚者,加入熟附片9
B.如果脾气虚者,重用人参,用量改为12 加入黄芪24
C.下痢甚者,可加入淮山18 扁豆15 煨诃子9
D.呕吐甚者,加法夏10 丁香3
E.有失血者,加阿胶10(烊化) 三七9 地榆炭6
方论 张秉成《成方便读》卷2:“此脾阳虚而寒邪伤内也。夫脾阳不足,则失其健运之常,因之寒凝湿聚。然必其为太阴寒湿,方可用此方法,否则自利呕痛等症,亦有火邪为患者。故医者当望闻问切四者合参,庶无差之毫厘,缪以千里之失。若表里寒热虚实既分,又当明其病之标本。如以上诸病,虽系寒凝湿聚,皆因脾阳不足而来,则阳衰为本,寒湿为标。是以方中但用参、术、甘草,大补脾元,加炮姜之温中守而不走者,以复其阳和,自然阳长阴消,正旺邪除耳。”
《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
【来源】《博济方》卷二。
【组成】阿魏7.5克(白面10克,醋和饼子,炙令黄熟) 荆三棱(煨) 蓬莪术(煨) 甘草(炙) 青橘皮(去白) 陈皮(去瓤) 干姜(炮) 官桂(去皮) 干木瓜 白术各30克
【用法】上十味,杵罗为末,用面糊为丸,如樱桃大,以好朱砂为衣,每服1丸,嚼破,煎生姜、木瓜、盐汤下。若妇人血脏气攻刺,即用炒当归、生姜汤嚼下1丸。
【主治】一切冷气攻刺疼痛,心腹胀满,胃冷吐逆,脐腹撮痛。
【组成】高良姜(锉)1两,白术1两,桂(去粗皮)半两,甘草(炙)半两。
【来源】《圣济总录》卷三十八。
【主治】霍乱吐泻,心腹疼痛。
【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每服1丸,浓煎橘皮汤化下,不拘时候。
【药物组成】人参、干姜、白术、甘草(炙)各等分。
【处方来源】《直指》卷八。
【方剂功效】补肺,止寒嗽。
【制备方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弹子大。
【用法用量】每服1丸,加炒阿胶、五味子煎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