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试听
- 免费直播
主讲:邵辉 8.8 18:30-20:00
预告主讲:舒国畅 8.8 20:10-21:40
预告【提问】按大纲要求掌握的各证型,请写明它们的主要症状!谢谢!
【回答】学员zds2223123,您好!您的问题答复如下:
常见病的辨证论治举例
一、感冒
1.风寒感冒
[症状]恶寒,发热,无汗头痛,肢体酸痛,或鼻塞声重,或鼻痒喷嚏,流涕清稀,咽痒,咳嗽,痰吐稀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辛温解表,宣肺散寒。
2.风热感冒
[症状]身热较著,微恶风,头胀痛,或咳嗽少痰,或痰出不爽,咽痛咽红,口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清热宣肺解表。
二、咳嗽
1.风寒犯肺
[症状]咳嗽声重,痰稀色白,口不渴,恶寒,或有发热,无汗,或兼头痛。舌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宣肺解表。
2.风热犯肺
[症状]咳嗽气粗,咯痰黏,痰色白或黄,咽痛,声音嘶哑,或兼发热,微恶风,口微渴。舌边尖红,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解表,宣肺清热。
3.燥邪伤肺
[症状]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并见鼻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辛凉清润,
4.痰湿阻肺
[症状]咳嗽,痰多色白,咳声重浊,因痰作嗽,痰滑易咯,晨起为甚,并见胸闷脘痞。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化痰止咳。
5.痰热郁肺
[症状]咳嗽气粗,痰多黄稠,烦热口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肃肺。
6.肝火犯肺
[症状]咳嗽阵作,咳时引胁作痛,每因情志波动而增剧,甚则咯血,或伴面红咽干。舌红,苔薄黄少津,脉弦数。
[治法]清肝泻肺。
7.肺肾阴虚
[症状]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午后咳甚,或伴五心烦热,颧红。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润肺,止咳化痰。
三、喘证
1.风寒闭肺
[症状]喘咳气逆,呼吸急促,胸部胀闷,痰多稀薄而带泡沫,色白质黏,兼头痛鼻塞,无汗,恶寒、发热。舌苔薄白而滑,脉浮紧。
[治法]宣肺散寒。
2.痰热郁肺
[症状]喘咳气涌,胸部胀痛,痰稠黏色黄,或夹血痰,伴胸中烦闷,身热,有汗,口渴喜冷饮,咽干,面红,尿赤便秘。苔薄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宣肺止咳。
3.痰浊阻肺
[症状]喘而胸满闷窒,甚则胸盈仰息,咳嗽痰多,黏腻色白,咯吐不利,兼呕恶纳呆,口黏不渴。苔白厚腻,脉滑或濡。
[治法]祛痰降逆,宣肺平喘。
4.水凌心肺
[症状]喘咳气逆,倚息难以平卧,咯痰稀白,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小便量小,畏寒肢冷,面青唇紫。舌胖质暗,苔白滑,脉沉细。
[治法]温阳利水,泄壅平喘。
5.肝气乘肺
[症状]遇到情志刺激可以诱发,发作时突然呼吸短促,但喉中痰声不著,气憋胸闷,喘息胸痛,咽喉发紧,或失眠、心悸,平时多忧思抑郁。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气止喘。
6.久喘肺虚
[症状]喘促短气,气怯声低,喉有鼾声,咳声低弱,吐痰稀白,自汗畏风,或咳呛,痰少质黏,烦热口渴,咽喉不利,面潮红。苔剥,脉细数,或舌质淡红,脉软弱。
[治法]补肺益气养阴。
7.肾虚作喘
[症状]喘促日久,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小便常因咳甚而失禁,或尿后余沥,形瘦神疲,汗出肢冷,面唇青紫,或有跗肿,舌淡苔薄,脉沉弱;或见喘咳,面红烦躁,口咽干燥,足冷,汗出如油,舌红少津,脉细。
[治法]补肾纳气。
8.正虚喘脱
[症状]咳逆甚剧,张口抬肩,鼻煽气促,端坐不能平卧,稍动则喘剧欲绝,心慌动悸,烦躁不安,面唇青紫,汗出如珠,脉浮大无根,或见歇止,或模糊不清。
[治法]扶阳固脱,镇摄肾气。
四、不寐
1.心火炽盛
[症状]心烦不寐,烦躁不宁,口干舌燥,小便短赤,口舌生疮。舌尖红,苔薄黄,脉细数或脉数有力。
[治法]清心泻火,宁心安神。
2.肝郁化火
[症状]不寐多梦,甚则彻夜不眠,急躁易怒,伴头晕头胀,目赤耳鸣,口干口苦,便秘尿赤,不思饮食。舌红苔黄,脉弦而数。
[治法]疏肝泻火,镇心安神。
3.痰热内扰
[症状]心烦不寐,胸闷脘痞,泛恶嗳气,厌食吞酸,头重目眩。舌偏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化痰热,和中安神。
4.阴虚火旺
[症状]心烦不眠,入睡困难,心悸多梦,头晕耳鸣,健忘,腰膝酸软,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咽干少津,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5.心脾两虚
[症状]不易入睡,多梦易醒,心悸健忘,头晕目眩,神疲食少,四肢倦怠,腹胀便溏,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无力。
[治法]补益心脾,养血安神。
6.心胆气虚
[症状]虚烦不寐,多梦易醒,遇事易惊,终日惕惕,胆怯心悸,伴气短自汗,倦怠乏力,小便清长。舌淡,脉弦细。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五、胃痛
1.胃寒
[症状]胃痛暴作,喜温恶寒,得温痛减,口和不渴或吐清水。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中散寒,和胃止痛。
2.食滞胃痛
[症状]胃痛,脘腹胀满,嗳腐恶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食或矢气后痛减,或大便不爽。苔厚腻,脉滑。
[治法]导滞和胃。
3.肝气犯胃
[症状]上腹部胀痛,痛连胁肋,嗳气后胃部胀痛可减轻,生气时胃痛加重,食欲不振,或见嘈杂吞酸。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脉多弦或弦数。
[治法]舒肝理气,和胃止痛。
4.血瘀胃痛
[症状]胃脘刺痛,痛处不移,拒按,食后痛甚,或有积块可按,或见吐血便黑。舌质紫暗,脉涩。
[治法]活血通络,和胃止痛。
5.肝胃郁热
[症状]胃脘灼痛,痛势急迫,烦躁易怒,泛酸嘈杂,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或数。
[治法]疏肝泄热,和胃止痛。
6.脾胃虚寒
[症状]胃痛隐隐,大便溏薄,喜温喜按,空腹痛甚,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纳差,神疲乏力,甚则手足不温。舌淡苔白,脉虚弱或迟缓。
[治法]温中健脾。
7.胃阴亏虚
[症状]胃痛隐隐,口燥咽干,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益胃,和中止痛。
六、呕吐
1.外邪犯胃
[症状]突然呕吐,胸脘满闷,发热恶寒,头身疼痛。舌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疏邪解表,化浊和中。
2.饮食停滞
[症状]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大便秽臭,或溏薄,或秘结。苔厚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化滞,和胃降逆。
3.痰饮内阻
[症状]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头眩,心悸,呕而肠鸣有声。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中化饮,和胃降逆。
4.肝气犯胃
[症状]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满闷,可因情志不遂而加重。舌质红,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降逆和胃。
5.脾胃虚弱
[症状]食欲不振,食入难化,饮食稍有不慎,即易呕吐,时作时止,脘部痞闷,面色少华,倦怠乏力,大便不畅或溏泻。舌苔白滑,脉象虚弦。
[治法]健脾益气,和胃降逆。
6.胃阴不足
[症状]呕吐反复发作,或时作干呕,或仅吐涎沫,似饥而不欲食,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胃阴,降逆止呕。
七、泄泻
1.寒湿泄泻
[症状]泄泻清稀,甚至如水样,腹痛肠鸣,脘闷食少,恶寒发热,鼻塞头痛,肢体酸痛。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散寒化湿。
2.湿热泄泻
[症状]泄泻腹痛,泻下急迫,势如水注,或泻而不爽,粪色黄褐,气味臭秽,肛门灼热,身热烦渴,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利湿。
3.伤食泄泻
[症状]腹痛肠鸣,脘腹胀满,泻下粪便臭如败卵,泻后痛减,泻下伴有不消化食物,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舌苔垢浊或厚腻,脉滑。
[治法]消食导滞。
4.肝郁泄泻
[症状]素有胸胁胀闷,嗳气食少,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时发生腹痛泄泻,或伴攻窜作痛,矢气频作。舌淡红,脉弦。
[治法]抑肝扶脾。
5.脾胃虚弱
[症状]大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迁延反复,食少,食后脘闷不适,稍进油腻之物,则便次明显增多,面色萎黄,肢倦乏力。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健脾益气,化湿止泻。
6.肾阳虚衰
[症状]黎明之前,脐腹作痛,肠鸣即泻,泻后则安,腹部喜温,形寒肢冷,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细。
[治法]温肾健脾,固涩止泻。
八、便秘
1.热结肠胃
[症状]大便于结,小使短赤,面红身热,或兼腹胀腹痛,口干,口臭,口苦。舌红苔黄腻或燥裂,或大便干结,脉滑数或弦。
[治法]清热润肠通腑。
2.肝脾气郁
[症。状]大便秘结,欲便不得,嗳气频作,胸胁痞满,甚则腹中胀痛,纳食减少。舌苔薄腻,脉弦。
[治法]顺气行滞。
3.津亏血燥
[症状]大便秘结,面色无华,头晕目眩,心悸。舌淡,脉细涩。
[治法]养血润燥。
4.阳虚寒凝
[症状]大便艰涩,排除困难,小便清长,畏寒喜暖,面色 自,唇淡口和,或兼腹冷腹痛。舌淡苔白,脉沉迟。
[治法]温通开秘。
九、头痛
1.风寒头痛
[症状]头痛起病较急,其痛如破,连及项背,常有拘急收紧感,或伴恶风畏寒,遇风尤剧,口不渴。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散风寒。
2.风热头痛
[症状]头痛而胀,甚则头胀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目赤。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
3.风湿头痛
[症状]头痛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或溏。苔白腻,脉濡滑。
[治法]祛风胜湿。
4.肝阳头痛
[症状]头昏胀痛,两侧为重,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口苦面红,或兼胁痛。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平肝潜阳息风。
5.肾虚头痛
[症状]头痛且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神疲乏力,遗精带下。舌红少苔,脉细无力。
[治法]养阴补肾,填精生髓。
6.气血虚头痛
[症状]头痛隐隐,时时昏晕,心悸失眠,面色少华,神疲乏力,遇劳加重。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气血双补。
7.痰浊头痛
[症状]头痛昏蒙,胸脘满闷,纳呆呕恶,神疲懒言。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治法]健脾燥湿,化痰降逆。
8.瘀血头痛
[症状]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痛如锥刺,或有头部外伤史。舌紫暗,或有瘀斑,苔薄白,脉细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窍止痛。
十、眩晕
1.风阳上扰
[治法]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2.肝火上扰
[治法]清肝泻火,清利湿热。
3.痰浊上蒙
[治法]燥痰祛湿,健脾和胃。
4.气血亏虚参
[治法]补益气血,调养心脾。
5.肝肾阴虚
[治法]滋养肝肾,益精填髓。
十一、淋证
1.热淋
[症状]小便频数短涩,灼热刺痛,溺色黄赤,少腹拘急胀痛,或寒热,口苦,呕恶,或腰痛拒按,或大便秘结。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通淋。
2.石淋
[治法]清热利湿,排石通淋。
3.气淋
[治法]实证宜利气疏导;虚证宜补中益气。
4.血淋
[治法]实证宜清热通淋,凉血止血;虚证宜滋阴清热,补虚止血。
5.膏淋
[治法]实证宜清热利湿,分清泄浊;虚证宜补虚固涩。
[方药]实证可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川萆薢、黄柏、石菖蒲、茯苓、白术、莲子心、丹参、车前子)加减;虚证可用膏淋汤(山药、芡实、龙骨、牡蛎、生地黄、党参、白芍)加减。
6.劳淋
[症状]小便不甚赤涩,溺痛不甚,但淋沥不已,时作时止,病程缠绵,遇劳即发,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舌质淡,脉细弱。
[治法]补脾益肾。
十二、阳痿
1.命门火衰
[治法]温肾壮阳。
2.心脾两虚
[症状]阳痿不举,心悸,失眠多梦,神疲乏力,面色萎黄,食少纳呆,腹胀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补益心脾。
3.恐惧伤肾
[治法]益肾填精。
4.肝郁不舒
[症状]阳事不起,或起而不坚,心情抑郁,胸胁胀痛,脘闷不适,食少便溏。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
5.湿热下注
[治法]清利湿热。
十三、郁证
1.肝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胁肋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月事不行。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2.气郁化火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3.血行郁滞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解郁。
4.痰气郁结
[症状]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5.忧郁伤神
[治法]养心安神。
6.心脾两虚
[症状]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气血。
.肝阴亏虚
[治法]滋养阴精,补益肝肾。
8.心阴亏虚 [治法]滋阴清热,镇心安神。
十四、汗证
1.自汗
[症状]自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或表现为半身出汗,或某一局部出汗,易于感冒,体倦乏力,气短,面色少华。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固表。
2.盗汗
[症状]夜寐盗汗,五心烦热,或兼午后潮热,两颧色红,口渴。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十五、虚劳
1.肺气虚
[症状]咳嗽无力,短气自汗,面色觥白,声音低怯,时寒时热,乎素容易感冒。舌淡,脉弱。
[治法]补益肺气。
2.心气虚
[症状]心悸,气短,劳则尤甚,神疲体倦,自汗。舌淡苔薄,脉微。
[治法]益气养心。
3.脾气虚
[症状]饮食减少,食后胃脘不舒,倦怠乏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健脾益气。
4.肾气虚
[症状]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或白带清稀。舌淡苔薄,脉弱。
[治法]益气补肾。
5.心血虚
[治法]养血宁心。
6.脾血虚
[治法]补脾养血。
7.肝血虚
[治法]补血养肝。
8.肺阴虚
[症状]干咳,咽燥,甚或失音,咯血,潮热,盗汗,面色潮红。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养阴润肺。
9.心阴虚
[治法]滋阴养心。
10.脾胃阴虚
[治法]养阴和胃。
11.肝阴虚
[治法]滋养肝阴。
12.肾阴虚
[症状]腰酸,遗精,两足痿弱,眩晕,耳鸣,甚则耳聋,口干,咽痛,颧红。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滋补肾阴。
13.心阳虚
[治法]益气温阳。
14.脾阳虚
[治法]温中健脾。
15.肾阳虚
[治法]温补肾阳。
十六、痹证(关节痹痛)
1.行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屈伸不利,初起可见有恶风发热。舌苔薄白,脉浮或浮缓。
[治法]祛风通络,散寒除湿。
2.痛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较剧,痛有定处,得热痛减,遇寒痛增,关节不可屈伸,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3.着痹
[症状]肢体关节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重着,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苔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湿通络,祛风散寒。
4.风湿热痹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5.尪痹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关节肿大、僵硬、变形,甚则肌肉萎缩,筋脉拘紧,肘膝不得伸,或尻以代踵、脊以代头而成废人。舌质暗红,脉细涩。
[治法]补肾祛寒为主,佐以活血通络之品。
6.气虚血亏
[治法]益气养血活络为主,佐以舒筋之品。
十七、中暑
1.阳暑
[症状]头昏头痛,心烦胸闷,口渴多饮,全身疲软,汗多,发热,面红。舌红,苔黄,脉浮数。
[治法]清凉解暑,益气生津。
2.阴暑
[症状]精神衰惫,肢体困倦,头昏嗜睡,胸闷不畅,多汗肢冷,微有畏寒,恶心呕吐,渴不欲饮。舌淡,苔薄腻,脉濡细。
[治法]发表解暑,除湿和中。
3.暑厥
[治法]清热解暑,开窍醒神。
4.暑风
[治法]清热开窍,滋阴息风。
十八、疮疖
1.热毒蕴结
[症状]轻者疖肿只有一二个,多则可散发全身,或簇集一处,或此愈彼起。或发生在面部的严重的颜面痤疮,亦属此类。时伴有发热,口渴,溲赤,便秘。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
2.暑热浸淫
[症状]发于夏秋季节,以儿童及产妇多见,可有发热,口渴,便秘,溲赤。苔薄腻,脉精数。
[治法]消暑化湿解毒。
3.火毒炽盛
[治法]凉血清热解毒。
4.风热痰毒颈痈
[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
5.风热丹毒
[治法]散风清热解毒。
6.湿热丹毒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
十九、乳癖
1.肝郁痰凝
[症状]多见于青壮年妇女,单侧或双侧乳房出现肿块,或月经前增大,乳房胀痛或溢乳,乳房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消坚。
2.冲任失调
[症状]乳房肿块,结节感明显,乳房胀痛,经前加重,经后减轻,面色少华,腰膝酸软,精神倦怠,心烦易怒,月经紊乱。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温阳化痰,兼以疏肝解郁。
二十、瘾疹
1.风热犯表
[症状]发病急骤,风团色红,灼热,遇热则剧,得冷则减,伴有发热,咽喉肿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辛凉透表,祛风清热。
2.风寒束表
[症状]风团色淡微红,以露出部位如头面、手足为重,遇风、冷后皮疹加重,得温则缓。冬重夏轻。舌淡胖,苔白,脉浮紧或迟缓。
[治法]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3.血虚风燥
[症状]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不愈,且多于午后或夜间发作,或疲劳时加重。舌红少津或舌质淡,脉沉细。
[治法]滋阴养血,疏散风邪。
二十一、痔疮
(一)内痔
1.风伤肠络
[症状]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或有肛门瘙痒。舌红,苔薄自或薄黄,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祛风。
2.湿热下注
[症状]便血,色鲜红,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缩,肛门灼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活血化瘀。
3.气滞血瘀
[症状]肛内肿物脱出,甚至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至肛缘有血栓,水肿,触痛明显。舌质暗红,苔白或黄,脉弦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
4.脾虚气陷
[症状]肛门坠胀,肛内肿物外脱,需手法复位。便血色鲜或淡,可出现贫血,面色少华,头昏神疲,少气懒言,纳少便溏。舌淡胖,边有齿痕,舌苔薄白,脉弱。
[治法]健脾温中,固脱止血。
(二)外痔
1.气滞血瘀
[症状]肛缘肿物突起,排便时可增大,有异物感,可有胀痛或坠痛,局部可触及硬性结节。舌暗红,苔淡黄,脉弦涩。
[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便。
2.湿热下注
[症状]肛缘肿物隆起,灼热疼痛,便干或溏。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消肿止痛。
3.脾虚气陷
[治法]调理脾胃,升阳固脱。
二十二、跌打损伤
1.急性腰扭伤
[症状]腰部剧烈疼痛,活动受限,腰部的俯、仰、转侧均感困难,不能挺直,严重者不能站立。若因挫伤引起,则局部可见肿胀、压痛均较明显。、
[治法]初期宜活血祛瘀,行气止痛;后期宣舒筋活血,补益调治。
2.慢性腰扭伤
[症状]多有不同程度的慢性外伤史。多发为隐痛,往往与腰部劳累或天气变化有关。急性发作时疼痛加剧,还可伴有腰肌痉挛,腰部活动受限。
[治法]补益调治,温筋通络。
二十三、月经不调
(一)月经先期
月经周期提前1~2周,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先期”。亦称“经期超前”或“经早”。
1.脾气虚弱
[症状]月经周期提前,量多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倦怠嗜卧,气短懒言,或脘腹胀闷,食少纳呆,少腹空坠,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脉虚缓无力。
[治法]补脾益气,固冲调经。
2.心脾两虚
[治法]养心健脾,固冲调经。
3.肾气虚证
[症状]月经提前,量多色淡质稀,腰脊酸冷,下肢酸软,手足不温,小便清长,夜尿频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而弱。
[治法]补肾益气,固冲调经。
4.肝经郁热
[症状]经期超前,量多少不定,色紫红有块,质稠,头晕目眩,胸胁胀满,少腹胀痛,精神抑郁,心烦易怒,口苦咽干,喜叹息。舌黯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热调经。
5.阳盛血热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调经。
6.阴虚血热
[治法]养阴清热调经。
(二)月经后期
月经周期每月推后七天以上,甚至四、五十天一潮,连续两个周期以上者称为“月经后期”。又称“月经延后”或“月经缩后”、“错后”、“落后”、“经行后期”、“经水过期”、“经迟”等。
1.肾虚血少
[症状]经期错后,量少色淡,经质清稀,腰膝酸软,头晕耳鸣,带下清稀,心悸失眠,面色晦黯或萎黄,或面部黯斑。舌淡黯,苔薄白,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2.血虚寒证
[治法]温经扶阳,养血调经。
3.血实寒证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调经。
4.气滞血瘀
[症状]经期延后,经量偏少,经色黯红,或有血块,小腹胀痛,精神抑郁,胸闷不舒。舌苔正常,脉弦。
[治法]理气行滞,活血调经。
5.痰湿郁阻
[治法]燥湿化痰,活血调经。
(三)月经先后无定期
月经周期或前或后1—2周者,称为“月经先后无定期”。又称“经水先后无定期”、“月经愆期”、“经乱”。本病属月经周期的异常,其临床表现无一定规律,可以连续提前2个周期,又见一次延后,也可以连续2个周期推后,忽见一次提前,或见前后错杂更迭不定。
1.肾虚证
[症状]月经先后不定,量少质稀,其色淡黯,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舌淡,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肾益气,养血调经。
2.脾虚证
[治法]补脾益气,养血调经。
3.肝郁证
[症状]经行或先或后,经量或多或少,色紫红有块,血行不畅,胸胁、乳房、少腹胀痛,情志不舒,心烦易怒,嗳气食少,时欲叹息。舌质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和血调经。
(四)月经过多
妇女行经量多,或量多、色紫暗、有血块的病证,为月经过多。
1.脾虚证
[症状]暴崩下血量多,或淋漓不净,色淡红,质清稀,面色 白或面部虚浮,精神疲倦,气短懒言,四肢不温,不思饮食,大便溏薄。舌淡苔薄,脉沉弱。
[治法]补气摄血,养血调经。
2.血瘀证
[症状]经来量多,或时崩时漏,淋漓不净。或停闭数月,忽然暴下,继而漏下不断,色紫黑有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排出后则疼痛减轻。舌质暗或舌边有瘀点,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调经止血。
二十四、痛经
1.气滞血瘀
[症状]每于经前一二日或月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或伴胸胁乳房作胀,或经量少,或经行不畅,经色紫黯有块,血块排出后痛减,经净疼痛消失。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或弦滑。
[治法]理气化瘀止痛。
2.阳虚内寒
[症状]经期或经后小腹冷痛,喜按,得热则舒,经量少,经色黯淡,腰腿酸软,小便清长。脉沉,苔白润。
[治法]温经暖宫止痛。
3.寒湿凝滞
[治法]散寒除湿,化瘀止痛。
4.湿热下注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5.气血虚弱
[治法]益气补血止痛。
6.肝肾虚损
[治法]益肾养肝止痛。
二十五、带下病
1.脾虚证
[症状]带下色白或淡黄,无臭气,如涕如唾,绵绵不断,面色 白或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纳少便溏,小腹胀坠,两足浮肿。舌淡苔白腻,脉缓弱。
[治法]健脾益气除湿。
2.肾虚证
[治法]温肾助阳,涩精止带。
3.湿热证
[症状]带下量多,色黄如脓,或赤白相杂质黏稠,味臭秽,阴中瘙痒,口苦咽干,或有发热,腹痛,腰酸乏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带。
二十六、积滞
1.食滞
[症状]面黄肌瘦,神疲纳呆,腹痛胀满拒按,呕吐食物残渣,夜睡不宁,晚间两腮红赤,大便千结或溏泻秽臭,腹痛欲便,便后痛减,小便混浊。舌质红、苔垢,指纹紫滞,较大儿童可见脉滑数。
[治法]消食导滞,和中健脾。
2.脾虚
[症状]面色黄暗无华,形体消瘦,毛发枯焦,发结如穗,困倦神疲,目无光彩,懒进乳食,或消谷善饥,头大颈细,脘腹胀满,青筋暴露,午后潮热,手足心热,易哭易怒,情绪不稳,夜喜俯卧,睡眠不宁,小便如米泔水样混浊,大便不调。舌质淡红,苔腻,脉濡细而滑。
[治法]益气消积理脾。
二十七、厌食
1.脾运失健
[症状]纳呆,食无味,或拒食,形体偏瘦,常伴嗳气泛恶,胸闷脘痞,大便不畅,面色少华,而精神状态一般无特殊异常,大小便基本正常。舌苔白腻或微黄,脉尚有力。
[治法]和脾助运。
2.脾胃气虚
[症状]厌食拒食,面色萎黄,神倦多汗,食少便多,大便中夹有不消化残渣,或大便不成形。苔薄净或薄白,脉无力。
[治法]健脾益气。
3.胃阴不足
[治法]养胃育阴。
二十八、鼻渊
1.肺经热盛
[症状]病之初起,邪尚在表,涕黄而量多,间歇或持续鼻塞,嗅觉差,鼻黏膜红肿,全身症见头疼,发热,胸闷,咳嗽,痰多。舌苔白或微黄,脉浮数。
[治法]芳香宣窍,祛风清热。
2.胆经郁热
[症状]鼻涕黄浊黏稠如脓样,有臭味,鼻塞重,嗅觉差,鼻黏膜红赤。伴见头痛较剧,口苦,咽干,目眩,耳鸣,耳聋,寐少梦多,烦躁焦急。舌质红,舌苔黄,脉弦数。
[治法]清胆泻热、行气通窍。
3.脾经湿热
[治法]清脾泻热,利湿祛浊。
4.肺气虚寒
[治法]温肺补气、疏风散寒。
5.脾气虚弱
[治法]健脾益气,渗湿利窍。
二十九、口疮
口疮分为实证(脾胃积热、心经火热)和虚证(心血不足、肾阴亏虚、脾肾阳虚)。
(一)实证
口疮初起,溃点较多,形圆或椭圆,约如黄豆大小,边缘红晕鲜明,中央凹陷黄白色,疼痛较甚,饮食时因受刺激,疼痛更甚,或有发热,口渴。舌红,苔黄,脉数。
1.脾胃积热
[症状]每于过食煎炒辛辣而发,口疮多发于Vl颊唇部,兼有口臭,或有大便秘结。
[治法]清热利膈。
2.心经火热
[治法]清心泻火。
(二)虚证
口疮反复发作,或此愈彼发,每于劳累、失眠之后而发作或症状加重。一般溃点较少,周围色淡红,中央凹陷灰白色,饮食时疼痛。
1.心血不足
[治法]养血清热。
2.肾阴亏虚
[治法]滋阴降火。
3.脾肾阳虚
[症状]口疮日久,虽不甚疼痛,但溃面终难愈合,或此起彼落,口淡不渴,口涎多,饮食无味,大便溏薄,四肢不温。舌淡白,脉迟无力。
[治法]温肾补脾。
三十、咽喉肿痛
1.风热外袭
[症状]咽部疼痛,逐渐加重,吞咽或咳嗽时疼痛加剧,并伴见发热恶寒,头痛,体倦,骨节疼痛,咳嗽,痰涎多。舌质红,苔白或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利咽。
2.火毒上攻
[症状]咽喉疼痛红肿,痰涎多,吞咽困难,言语艰涩,咽喉梗塞,悬雍垂肿胀,颌下有臖核、压痛,伴高热、口干喜饮、头痛剧,小便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数有力。
[治法]泄热解毒,利咽消肿。
3.虚火上炎
[症状]自觉咽中不适,微痛,干痒,灼热感,异物感,时而“吭喀”,并伴咳嗽、恶心、干呕,晨起较轻,午后及入夜加重。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肺或滋阴降火,清利咽喉。
★问题所属科目:执业药师---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