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口腔一般情况:包括牙列的完整性,牙体缺损的类型与范围,口腔卫生情况,有无修复体存在,修复体质量如何,唇、颊、舌、口底、前庭沟、软硬腭等有无异常。
(2)牙周检查:牙周检查能反映菌斑积聚、患者个体反应情况以及牙周破坏的严重程度。这些资料对于选择基牙以及推断修复体的预后有重要的意义。检查牙龈应在稍干燥的条件下进行,因为湿的环境可能掩盖龈组织的细微变化。牙龈检查的项目包括观察龈组织的颜色、质地、大小和形态,然后轻轻挤压,检查是否有渗出物或脓溢出。牙周探针是测量牙周袋深度的实用可靠的一种工具。通常情况下需对每颗牙测量和记录6个部位的牙周袋深度,同时检查有无牙龈增生或萎缩现象、根分叉受累的情况以及牙的松动度。
临床上常用的牙松动度测量和记录的方法有两种。
1)以牙松动幅度计算:
Ⅰ度松动:松动幅度不超过1mm.
Ⅱ度松动:松动幅度为1~2mm.
Ⅲ度松动:松动幅度大于2mm.
2)以牙松动方向计算:
Ⅰ度松动:仅有唇(颊)舌向松动。
Ⅱ度松动: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均有松动。
Ⅲ度松动:唇(颊)舌向及近远中向松动,并伴有垂直向松动。
修复治疗前应对牙周病进行有效的治疗和控制。
(3)牙列检查:详细的天然牙检查资料有助于治疗计划的制定。采用图表的方式记录检查结果可以保证资料收集的完整性并提高工作效率。完整的牙列检查记录图表应包括牙列缺损的部位及数目,天然牙的健康状况,有无龋坏,活力状态如何,有无牙折裂,牙缺损及磨耗情况如何,口内充填及修复情况等。另外,检查还包括牙列的大小,形状,基牙是否有移位、倾斜和伸长的现象。正中(牙合)时上下牙列是否有广泛均匀的(牙合)接触,上下牙列中线是否一致,是否为中性关系,有无错(牙合)畸形,如拥挤、扭转等,覆(牙合)覆盖是否在正常范围以内。
(4)关系检查
1)正中(牙合)位的检查:上下牙列是否有广泛均匀的(牙合)接触关系;上下颌牙列中线是否一致;上下第一磨牙是否是中性(牙合)关系;前牙覆(牙合)、覆盖是否在正常范围之内;左右侧(牙合)平面是否匀称。
2)息止颌位的检查:比较息止颌位与正中(牙合)位时,下牙列中线有否变化;(牙合)间隙的大小有无异常。
3)(牙合)干扰检查:仔细检查正中咬合和前伸、侧向咬合移动时,有无牙尖干扰。
(5)缺牙区情况:检查缺牙区间隙大小是否正常,牙槽嵴有无妨碍修复治疗的骨尖、倒凹、骨隆突等。一般拔牙后2个月后可进行可摘局部义齿、全口义齿修复,拔牙3个月后行固定义齿修复。为避免患者长期忍受无牙之苦,可进行即刻义齿在伤口未完全愈合时修复,待牙槽嵴吸收稳定后行义齿重衬或重新制作。
对伴有牙槽嵴和颌骨缺损的患者,应视缺损的部位、大小和范围,影响功能和美观的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方法。一般而言,对于少量牙槽嵴缺损的牙缺失,既可用固定义齿也可用可摘式义齿修复;对于较大的牙槽嵴缺损的牙缺失,需选择可摘式义齿修复,可利用其基托恢复缺损的外形;对更大范围的牙槽嵴缺损甚至颌骨缺损,则需按照颌面缺损的修复原则处理。
(6)无牙颌口腔专项检查
1)上下颌牙槽嵴的大小、形态和位置。
2)牙槽嵴的吸收情况。
3)口腔黏膜检查,口腔黏膜色泽是否正常,有无炎症、溃疡及瘢痕。
4)舌的检查,包括舌的大小、形状、静止状态时的位置,以及功能活动的情况。
5)唾液分泌量及黏稠度的检查。
6)原有修复体的检查:患者如配戴有修复体,应了解患者要求重做的原因,检查原义齿与口腔组织的密合情况,咬合关系是否正确,外形是否合适,义齿对牙龈、黏膜有无刺激以及该义齿行使功能的效果如何等。分析评价原修复体的成功与失败之处,并作为重新制作时的参考。
值得注意的是,对年老体弱、全身健康状况差,特别是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检查,动作要轻巧,尽量缩短操作和就诊时间。